政協委員郭大成:造船業還要繼續“瘦身健體”
2017-03-08 10:51 來源:中國船舶報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要在鞏固成果基礎上,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過去這一年,中國船舶工業的“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如何,面臨哪些挑戰,今年將如何繼續深化?
先從船舶工業去產能開始說起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扎實有效推進去產能。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上產能。
郭大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
“不少困難企業想‘解脫’,但諸多政策不明確,船企力不從心。”
“2013年至今,我國船舶工業通過不懈努力,化解了約1500萬載重噸的過剩產能。”郭大成表示。
2016年以來,國家大力推進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核心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船舶工業想方設法、多措并舉地繼續推進去產能工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船舶行業規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對規范企業進行動態管理;中國船協發布了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央企兼并重組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整合13家大型船廠和20多家配套服務公司成立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大船與山船、武船與北船、風帆股份與火炬能源、重慶紅江與重躍整合重組穩步推進;中船集團所屬上船公司、廣船國際、中船澄西等主要修造船企業主動開展存量產能削減。此外,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地通過產能置換、退城還園、改造升級等方式主動壓減和化解過剩產能。
然而,總體來看,全球新船需求總量在持續減少,即使能保持年均1億載重噸左右,我們現有的6500萬載重噸造船產能(已經大大超過50%的份額,我國最高年份也就是占40%左右)也還是偏多的。為此,“繼續‘瘦身健體’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郭大成指出。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船企承接新船訂單僅2107萬載重噸,預計2017年,全球新造船成交量在3000萬至4000萬載重噸。我國眾多船企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難度更大,去產能還需要繼續“啃硬骨頭”。
“我們了解到不少困難船企想‘解脫’,但諸多政策尚未明確,使得船企力不從心。”郭大成表示。
比如許多船企的岸線和廠區如果改造成集裝箱堆場,再利用現有的起重設施,發展物流業,完全可以使企業找到新的出路。但船廠用地都是工業用地,不能做商業等其他用途使用,船企想轉型發展地產、物流、旅游等產業均受到政策限制。
郭大成認為,目前我國正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如果部分地區通過試點一些新的土地政策,不僅能解決船企面臨的問題,對改善城市環境,增加宜居性,提升城市形象都是有利的。
這樣的提議也得到船企的響應。在去年10月舉行的船舶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座談會上,部分船企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僵尸企業處置的頂層設計方案,在土地政策、員工安置、債務處置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有企業甚至希望國家設立船舶工業產能結構調整專項補助資金,按照每淘汰百萬載重噸產能給予一定資金補助的方式,促進船企加快去產能。
“市場機制仍是解決船舶工業過剩產能問題最主要的機制,但還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郭大成強調,在去產能過程中,不僅需要中央政府出臺針對性政策加以推進,而且需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既探索地方政策的可行性,又減少地方保護主義。
同時,郭大成還建議,去產能應該與調結構結合起來。根據目前船舶市場的需求特點,降低三大主流船型中散貨船的比重,同時,在大型LNG船、支線集裝箱船、大型郵輪、極地船舶等仍有需求熱點的領域開拓市場,通過去產能優化產品結構,達到既“瘦身”又“健體”的目的。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