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影響下船舶業十大發展趨勢
2017-05-17 11:20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互聯網+”已深入社會各領域,有“綜合工業之冠”的船舶業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影響下,傳統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日益變化,行業生態體系和發展模式遭遇嚴重挑戰。在“互聯網+”影響下,船舶業呈十大發展趨勢。
船舶生態體系加速重構
能給船舶業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已經到來,并趨向成熟,這就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下的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其所引發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指數級提升,更是生產關系的顛覆,正重新構建、擘畫人類生產方式變革和生活方式調整發展新藍圖。航運、造船、配套及相關技術、生產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催生的智能化技術裝備、協同化創新體系、柔性化生產方式、集約化資源利用、精準化管理模式不斷重塑新時期船舶業競爭新優勢,對傳統行業生態體系新格局進行顛覆,加之通過生態系統的有效性和用戶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應商、銷售商、客戶、競爭對手和科研機構以及政府單位等相關經濟協助發展船舶業聯合體,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已成為未來船舶業的一張“生死牌”。
管理模式網絡量子化
信息化時代,傳統行業從單一部件、單機設備、單一環節、單一場景的局部小系統不斷向整體大系統、全局巨系統演進,從部門級到企業級、產業鏈級乃至產業生態級不斷演進,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突破地域、組織、機制界限,通過對大規模信息技術數據應用,實現人、財、物資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計劃按比例地提供強有力的革命性手段進行社會經濟運行調節,對傳統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產生顛覆式改變。在目前經濟低迷和船舶企業紛紛進行資源優化整合之際,精益管理綜合作用凸顯,成為推動船舶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業內部每一個流程,將科層制管理模式轉為網絡式管理模式,構建精簡高效的扁平化組織結構,改造企業客戶間關系,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潛在智慧,“互聯網+”式網絡量子化管理成為企業新的生產力。
大數據成戰略核心力量
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正在開啟,對數據的挖掘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而云計算則是開啟大數據應用新領域的“金鑰匙”。作為“綜合工業之冠”的船舶業,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涵蓋航運、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關服務等產業鏈,并涉及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龐大的人群和應用市場,復雜性高,充滿變化,使得船舶業當之無愧成為最復雜的大數據行業。船舶業卻是個數據應用貧乏的行業,未來的船舶企業必須學會如何處理及如何使用數據。解決由大規模數據引發的問題,探索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將成為船舶業轉型升級、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數據將成為未來船舶企業的戰略核心力量。
萬物互聯平臺模糊產業邊界
近年來,互聯網不斷推動著各行業生態的改變,制造業更是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國家戰略上的紛紛布局: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中國的“兩化融合”,國際巨頭更是加快構建工業云和智能服務平臺,加快全球戰略資源的整合步伐,搶占規則制定權、標準話語權、生態主導權和競爭制高點,通過豐富開發工具、開發應用接口、共享數據資源、建設開發社區,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星狀網絡數據處理平臺,以形成贏者通吃的市場局面。
智慧航運突破傳統航運思維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船舶技術的創新將引發航運管理變革和服務進步。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手段,整合船舶的設計、生產、制造、使用、維護、售后、物流各個環節,在運營公司、設計建造商及設備商等之間建立起更全面的生產關系。將智能系統在船舶設計建造階段就納入后期航運運營考慮,引入大數據挖據技術,提高航運服務的標準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穩定、更易維護、更具彈性的在線訂艙服務。運營過程中清晰規劃運輸船舶航程和航站,推進航運思維、理念及商業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爭之地
過去船舶更多側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實現,未來的船舶將在互聯網技術下,會更加關注設備的智能化、系統的智能化甚至整體船舶運營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將會應運而生。智能船舶的發展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從環境、能源、材料、空間、電子、機械、導航、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建立實體和虛擬設施,實現操縱系統、航行系統、設備技術、節能技術甚至生產系統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評估、自預測、自組織、自重構于一體的船舶,實現信息與實體智能耦合全過程。DNV GL集團2014年曾發布一份名為《未來航運業》的報告,提出智能船舶這一新概念。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智能船舶作為重點發展的領域。可見未來智能船舶將決定各國船舶工業在船舶市場的地位,成為各大造船國家現今進行的必爭之地也就理所當然了。
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勢不可擋
大數據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為船舶制造與航運領域發展的趨勢,“互聯網+”促使船舶企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取代封閉的生產制造系統,提高制造系統柔性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用IT把設計源頭與工廠的各個末端連接起來,實現人、產品、設備完全交互,牽引著傳統工業發生革命性的演變。搭建設計、生產、采購等業務“一體化”智能生產流程設施,建立智能化的生產系統和車間物流系統,使智能化設備機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機器,通過云技術把所有生產資源都連接起來,使目前的半自動化、全自動化生產系統向智能化生產系統轉變,實現船舶的定制化與規模化、個性化與普適化、虛擬與實體、微觀與宏觀、當前與未來的結合。
科創模式及資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下,中國船舶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爬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這個“坡”,過核心技術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業紛紛聯合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單位,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船舶實驗室,搭建“官、產、學、研、用、檢”全產業鏈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企業更是打破傳統的內部研發模式,跨越組織邊界,開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會力量來進行創新。
技術產業化成發展新方向
伴隨國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船舶業必將迎來跨越式的發展,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為滿足未來客戶大批量個性化需求,企業設計紛紛轉型改制,基于互聯網進行全球資源優化整合、科技創新發展和設計模式轉變,從封閉型的單純向企業提供設計向工程技術總承包的開放式模式轉變。工程技術公司更是通過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國際市場拓展能力運營模式,圍繞集約航運、綠色航運、安全航運、智能航運主題,進行新船型開發、船舶性能優化、航運安全、航運效率、節能減排、航運信息化等學術前沿和關鍵問題研究,為客戶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輸出設計技術,轉讓設計方案、技術標準、專利技術及科技成果,搶占市場訂單贏得市場份額,提升船舶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產融結合重建行業競爭格局
在“互聯網+”形勢下,針對巨大的船舶業全產業化規模和特色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服務推出明顯不足,引導社會資本和商業銀行創新面向船舶業構建一種高效快速匹配資源的產融結合經營模式,金融直接投資產業,股權收益補償,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風險共擔機制,愈來愈受到資本和產業的關注和追捧。隨著市場發展趨勢,船舶業也在實施產業科技和金融融合戰略,聯合系統內投資企業就某一產業進行研究,評估并實施解決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術優勢,借助上市公司資金投入,將重組客戶、供應商、銷售商以及企業內部組織的關系,重構生產體系中信息流、產品流、資金流的運行模式,重建新的產業價值鏈和競爭格局。(作者齊東周,中遠海運重工技術研究中心)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