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處于低位
2018-01-25 14:07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18年,全球經濟發展將趨于穩健,航運市場有望穩中向好。國際海運需求略有增長,老舊船舶不斷淘汰,過剩運力將進一步消化和吸收,新船市場有望繼續保持活躍。預計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7000萬~7500萬載重噸,海洋工程裝備成交量約130億美元,新船價格有小幅上漲的可能。大型船舶成交量將在2018年有所回落,部分中小型船舶成交將會活躍,豪華郵輪、汽車運輸船、客滾船等少數特種船市場仍然值得關注。全球油氣開發將繼續回暖,市場熱點仍將集中在浮式生產平臺、海上風電場建設運維裝備以及LNG相關裝備等領域。
預計2018年,我國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處于低位,造船完工量或將有所下降,新接訂單比2017年或有提高,年底手持訂單約8000萬載重噸。因此建議:
(一)堅定不移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是船舶工業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行業應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貫徹落實《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政策提出的重點任務,以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核心,以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地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建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為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而奮斗。
(二)多措并舉破解船舶工業“融資難”困局
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金融支持,特別是融資能力是船舶工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建議金融機構在做好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能夠分企施策,根據實際情況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行差別化的授信政策,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加大對優質船企的融資支持力度。各企業應主動尋求多元化融資方式,通過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優化融資結構。嘗試在對外貿易及相關投融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降低匯率風險,減少匯兌成本。鼓勵優質骨干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降低資產負債率。
(三)統籌兼顧船舶工業去產能和結構調整
當前,全球造船市場新船需求有所回升,但冷靜分析,2017年成交量與“十二五”和“十一五”期間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手持船舶訂單規模不斷萎縮。盡管我國骨干船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全行業要充分認識國際造船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存在的基本事實,高度重視去產能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堅決遏制以建造高技術船舶擴張產能的沖動,堅持走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道路。積極開拓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與旅游、漁業、可再生能源、深海空間和礦物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結合,拓展細分市場主動創造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四)進一步做好企業技術創新和提質增效
當前,世界船舶科技發展迅速,國際造船新規范、新標準頻繁出臺,船東對技術、質量要求更加嚴格,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我國船舶工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必須適應市場結構的變化,密切聯系船東,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舶、打造品牌船型,以技術引領市場。另一方面,在船價低迷,制造業綜合成本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加強成本控制和管理,已成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應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為核心推進各項工作。通過加強財務管理,狠抓降本增效,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實行精益造船,控制采購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五)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在手訂單風險管控
當前,國際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外部市場環境嚴峻,在手海工項目訂單延期交付,甚至撤單情況頻發。各企業應充分認識海工項目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和完善海工項目全流程管理和風險防范,減少企業自身違約風險因素。對在建項目,結合客戶具體需求,幫助客戶解決融資和運營租賃等方面的困難,為裝備交付創造條件;對已出險項目,緊密跟蹤仲裁、賠付等工作進展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