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不再!歐亞港口受挫于全球需求放緩
2016-04-28 10:49 來源:界面
從中國上海到德國漢堡,在全球貿易低迷和大宗商品熱潮消退之際,昔日繁忙的全球最大貿易港口如今顯得有些冷清。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15年全球總體貿易僅增長2.8%,連續第四年低于3%。與全球經濟增速相比,貿易增速處在歷史性低迷水平。
《華爾街日報》26日的報道說,古老的海上貿易遭遇了“冰火兩重天”。先是貿易熱潮催生了對貨船數量和裝載量的需求,而如今全球貿易卻又驟然放緩。集裝箱運輸業承擔了全球95%以上商品的運輸,如此大轉折令這一行業動蕩不安。全球海運行業已經出現了兼并和縮減成本的浪潮。在岸上,這一趨勢也重創著對全球商業至關重要的港口和港口運營者。
全球航運業經濟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從2013年年底的2330點一度大跌至今年2月初的291點,跌幅超過87.5%。WTO副總干事大衛·夏克(David Shark)3月在北京表示,19世紀末期的貿易發展速度比全球GDP增速要快40%;但現在,貿易和經濟增速持平。
往返大約2.8萬英里的亞歐貿易沿線尤為慘烈。受到中國經濟放緩和政府反腐敗行動的影響,鐵礦石、名牌圍巾和鞋類等許許多多商品的需求驟然下降。與此同時,歐洲經濟的復蘇進程步履蹣跚,也從另一方面沖擊著商品貿易。2015年,中國對歐盟的進口下降將近14%,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下降3%。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歐盟的進出口雙雙同比下跌7%。
香港海事處上周五稱,第一季度港口吞吐量同比下跌11%;2015年全年吞吐量也下跌了11%。去年11月,全球最大航運商馬士基(Maersk Line)表示將裁員4000人并撤回新的貨船訂單,以此應對運費大跌。在亞洲,韓國最大的貨運商現代商船(Hyundai Merchant Marine)和韓進海運(Hanjin Shipping Co.)正在與債權人韓國發展銀行商談債務重組事宜。
《華爾街日報》稱,在亞洲和歐洲最大的港口,鮮有近期業務反彈的跡象。去年,中國最大港口、上海國際港的集裝箱運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總的貨運量較2014年下降5%。今年截至3月底,這里的貨運量同比下降了4%。
代表著大約2.5萬家進出口商的歐洲托運人理事會(European Shippers’Council)最近發布研究報告稱,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下半年,全部航運公司在歐洲北部港口的停靠量下降了12%。研究還發現,同期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未到港停靠量翻了一番。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Zeebrugge),貨運總量在過去15個月下跌了50%以上。這里是歐洲主要的集裝箱貨輪和干散貨貨輪轉運中心之一。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全球貿易放緩背后有許多原因,包括持續數年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亞洲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和歐洲復蘇步伐疲弱。同時,經濟和政治危機擾亂了一些較大的市場,如俄羅斯、烏克蘭和巴西。決策者們則將原因歸咎于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這樣的大型貿易協議的匱乏。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過去大幅促進了全球貿易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里亞(Angel Gurria)上個月在北京表示,全球投資和生產率增速放緩影響了貿易;另一個原因則是保護主義抬頭。古里亞說:“每次我們召開G7、G20、APEC會議的時候,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說保持了市場的開放,但他們一回國就開始做相反的事情。”
他認為,貿易增長放緩的背后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古里亞當時說:“貿易在某種程度上是政策的結果,同時它也是衡量全球經濟狀況的一個標尺。如果貿易低于一定的水平的話,你就知道經濟狀況不好,我們應該擔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數據表明全球貿易今年頭幾個月似乎出現回升跡象。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自今年2月低位持續上漲,周二達到704點。這是該指數自2015年11月2日以來首次站上700點。但希臘船舶經紀公司Allied Shipbroking認為,雖然這顯示出干散貨運費可能處于上升趨勢,但大宗商品需求仍存在不確定性。英國行業媒體Ship & Bunker本月早些時候曾援引航運專家的觀點說,市場人士當前不應對實質性復蘇過于樂觀。
盡管如此,對全球貿易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大有人在。加拿大央行行長波洛茲(Stephen Poloz)周二在紐約表示,投資者不應為貿易放緩而擔憂。波洛茲說,全球貿易已經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其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比金融危機前二十年有所減少。
波洛茲認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和20世紀頭十年的全球貿易大幅增長是一個歷史性的特殊現象,那反映了一個不可復制的全球化步伐。他說,雖然貿易放緩將降低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但這并不一定預示著潛在的退化。
在波洛茲看來,貿易放緩將近一半的原因是周期性的,反映出商業投資的下滑。他樂觀地說,隨著全球經濟開始獲得動力,貿易必將會復蘇。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