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遇上G20 聯動發展成最大公約數
2016-08-31 10:36 來源:第一財經
“一帶一路”倡議和G20分別成為這兩年中國外交和經濟合作最熱門的話題,二者在包容和聯動發展的大框架內提出了許多共通的實現路徑,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新嘗試和新平臺。
聯動發展成為必要
在即將召開的G20杭州峰會上,“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將成為熱議主題。
其中,“聯動”(interconnected)是實現全球整體、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各國合作聯通,才能減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優勢互補。
當前世界經濟仍然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解決經濟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此同時,實現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不僅是道義責任,更是釋放經濟發展潛能的必然需求。
對于聯動發展的理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題為《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講話中就已經指出,強勁增長的世界經濟來源于各國共同增長,呼吁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
習近平強調,二十國集團應當樹立全球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意識,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合作應對挑戰,合作實現共贏,加強各國經濟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緊密互動。
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張軍此前就提高 G20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作用撰文時談到,要倡導聯動式發展,讓處于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上不同位置的國家都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共享發展機遇。要大力促進互聯互通,拉近各國之間的距離,建立更加便捷的全球貿易、能源、物流等網絡,減少增長的成本。
在全球價值鏈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打獨斗,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要實現全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讓每個國家的發展都與全球增長形成聯動效應。
在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議題下,中國同G20各國將具體推動九個議題,分別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優化G20發展合作議程,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可獲得、可負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增加就業,糧食安全與營養,氣候資金,消除貧困,支持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工業化。
前中國銀行副行長、國際商會執行董事、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張燕玲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堅持G20的一貫宗旨,促進世界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創造民眾福祉,不僅是G20各國的心愿,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心愿。作為近20年來一直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頭羊,這更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張燕玲認為,必須在G20峰會諸多議程中,突出發展經濟的核心地位。這是負責任的大國對G20各成員國負有的責任,也是對世界各國負有的責任。
基建率先聯動
實際上過去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正是聯動式發展構想的生動案例。
在聯動發展議題的構想中,多個措施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似甚至相同,非常顯著的一個方面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和政策溝通與政策支持的軟聯通。
基礎設施議題向來是G20峰會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國際工商界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從今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開始,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就是 G20財金渠道的重要議題,也是 G20各方愿望清單中爭議最少的議題之一。
國際商會主席哈羅德·麥格勞三世認為,國際商會代表的商業界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目標是重點加強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他認為,中國2016年主辦G20峰會,對中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機會,因為全球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將向全球進一步展示領導力。
本次G20杭州峰會還將出臺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旨在加強新老國際金融機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首次會議期間就曾表示,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和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可以成為G20國家合作的優先領域。
為何需要基礎設施
眾所周知,基礎設施是社會生產與居民生活的物質基礎,高效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能夠提升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產生正面聯動效應,推動改善市場準入、創造就業和帶動制造業增長等。
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不僅制約著眾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即便是發達國家,基礎設施也存在優化升級的需求。
根據中國公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通過對“一帶一路”倡議出發點更加深入的分析,不難看出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在“一帶一路”的合作框架內,中國已經先行探索增加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增強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徑。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很多早期成果都落實在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上。
在8月17日舉行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體現出積極態度,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和 G20議程中所強調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正是基于中國以往的經濟發展經驗。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發展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的實踐成果有目共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認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激發了基礎設施對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根據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的報告,2013年,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總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這成為中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實現2%的額外經濟增長目標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道路。”
化解基建資金瓶頸
當前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的一大瓶頸就是資金問題。
一般來說,財政資金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傳統資金來源,但現實是,經濟危機發生以后,發達經濟體遭遇財政赤字和政府去杠桿的巨大壓力,而發展中經濟體的財政能力無法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而當前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體系也難以為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足夠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新的資金來源,創新融資渠道,成為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關鍵所在。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人用投資的方式送機會來了,‘一帶一路’送來了以公平為基礎的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經濟新秩序。”
為了解決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支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主導并和56個其他國家共同建立了專注于亞洲基礎設施開發的、股本金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目前,亞投行已成立運作,并開發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塔吉克斯坦四國的首批四個項目。亞投行的成功籌建,是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為全球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動力的范例。
此外,中國還成立了總規模400億美元、專門支持一帶一路發展的絲路基金。
到目前為止,絲路基金在成立一年半多的時間里,已宣布了三單實質性投資項目,分別是支持中國三峽集團在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投資建設水電站等清潔能源、支持中國化工集團并購意大利倍耐力輪胎公司、參與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一體化項目的投融資。
國際商會主席哈羅德·麥格勞三世認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一帶一路”戰略顯示了中國要保護市場環境、保護平等公正的貿易競爭的決心。
不過,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兩個金融機構的融資仍然不能滿足亞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
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上,中國作為主席國,倡導G20在財金渠道推動多邊開發機構采取聯合行動, 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并積極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機構對現有多邊發展體系的有益補充作用。
同時,中國倡議繼續推動基礎設施融資工具的多元化和創新, 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完善資本市場發展等市場化方式撬動私營資本、機構投資者為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資金。促進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強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的全球正外部效應。
在今年 G20的配套活動二十國工商界峰會(B20)中,還專門設立了基礎設施工作組。B20將秉承往屆基礎設施工作組的關注重點,進一步討論改善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環境,鼓勵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全世界經濟潛力和經濟增長最強的新興大國,實際上是在努力把中國思想變成一個能夠向世界推廣的中國方案,并通過 G20的平臺成為國際規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平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國家經濟合作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之下,首次成功倡議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平臺。
而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治理平臺,G20一直在努力促進各國宏觀政策協調,構建全球經濟協調體系。
在中國作為主席國舉辦的首次財長和央行行長的會議公告中,G20各方財長和央行行長同意加強互聯互通對于最大限度發揮國別基礎設施的正面溢出效應并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具有重要作用。同意將啟動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 增強基礎設施計劃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金融支持,習近平要求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深化金融領域合作,打造多層次金融平臺,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能夠為沿線各國創造大量的需求和就業,從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實現整體性復蘇,有利于破解后危機時代經濟發展普遍減速的難題。目前勢頭已盛,前景看好,深受歡迎。”張燕玲告訴記者。
發展是最大公約數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GDP總量21萬億美元,人口和 GDP分別占全球的62%和29%。
另一方面,G20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成員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約占全球總量的90%,貿易額約占全球的80%,人口約占全球的70%。
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前北京首席代表、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劉志勤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G20會議應該說是一個經濟政策交流的國際平臺,它與“一帶一路”是兩個領域、兩個概念的事情,但是在執行和落實兩者之間會有很大交叉和共同點。
可以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 G20國家既有重合又有區別。
G20成員中的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沙特、土耳其、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都是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伙伴。而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G20國家同樣關注“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新發展理念和新商業機會。
由于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超過世界總量一半,并逐漸呈上升之勢,全球經濟治理并不能僅僅由曾經占全球經濟總量80%以上的 G7國集團說了算。因此可以說,G20機制本身體現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
今年的 G20杭州峰會將有可能是發展特色最鮮明濃重的一次。首先,今年的G20由全球最大的、擁有最豐富發展經驗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擔任主席國,同時,多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受邀參會,其中就包括東盟主席國老撾、77國集團主席國泰國、非盟主席國乍得、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以及哈薩克斯坦、埃及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大國。
老撾、泰國,是中國東盟鄰國,在過去十幾年率先分享了中國發展帶來的經濟成果。而哈薩克斯坦和埃及兩國是與中國進行共建“一帶一路”的早起鳥,它們自身與中國合作所帶來的經驗與理念,對 G20成員將非常具有說服力。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在 G20聯動式發展的議題中,中國號召各經濟體樹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建立新型全球伙伴關系,通過宏觀政策方面的聯動來應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其他全球性問題,實現各國的互聯互通、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習近平闡釋了三個共同體的理念,要求“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中國歡迎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合作中來。”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月3日也表示,峰會將成為二十國集團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一次,在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
因為“一帶一路”倡議,因為中國,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跨越了經濟規模和地區影響,將在杭州與 G20相遇。(王琳)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