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保稅區接軌自貿試點經驗!推進物流便利化
2019-01-03 15:13 來源:第一財經
在部分保稅區升級為自貿試驗區后,綜合保稅區也迎來升級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促進綜合保稅區升級,打造高水平開放新平臺。
從1990年中國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以來,中國目前共有13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分六大類: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跨境工業園區等。這些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對外貿易和擴大就業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六大類海關特殊監管區中,綜合保稅區的能級相對較高。也因此,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方案》提出,將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及符合條件的保稅區逐步整合為綜合保稅區,新設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統一命名為綜合保稅區。希望通過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類型、功能、政策和管理四方面整合,實現產業結構、業務形態、貿易方式和監管服務四方面的優化。
而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了包括便利企業內銷、促進研發創新、推進物流便利化、培育新業態、率先推廣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等完善綜合保稅區營商環境的5方面舉措。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決策部署,完善綜合保稅區營商環境,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有利于穩外貿穩外資、保持合理進出口規模、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有利于培育國內市場、激發內需潛力。
這一轉變,也是適應目前全球貿易投資變化之舉。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總裁王新奎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論壇”上表示,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新趨勢,就是全球價值鏈收縮。進而使得跨國公司經營策略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全球整合型公司開始向本土整合型跨國公司轉變。
王新奎說,在全球價值鏈擴張階段,中國通過特殊監管功能區域這個平臺,借助于外資出口導向的政策,比如加工貿易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利益讓渡政策、財政支持尤其是出口退稅政策,使得市場準入、產業政策限制放寬。
于是,依托兩頭在外的出口市場,同時把要素集中投入到特殊監管功能區,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帶動了沿海地區的城市化,進而實現了城市化和經濟高速增長。
但在全球價值鏈收縮階段的挑戰下,國內現有激勵政策的邊際效應有所下降。
在王新奎看來,這種新的變化,使得特殊功能監管區的優勢將不再表現為單向的特殊激勵政策集合,而是表現為整體營商環境要按照國際高標準的不斷改善。
也因此,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就是“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促進綜合保稅區升級,打造高水平開放新平臺”。
近年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企業開始積極參與國內市場,經營模式逐步向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向轉變。為便利內銷和采購國產料件,區內企業希望能夠取得一般納稅人資格,享受營改增改革帶來的紅利。
此外,我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開展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業務為主,與制造業相關聯的研發、銷售、結算、維修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不充分,跨境電子商務、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等“保稅+”新模式、新業態規模還不大。
從完善綜合保稅區營商環境角度出發,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為了便利企業內銷,在綜合保稅區推廣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允許區內加工制造企業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區內加工生產的手機、汽車零部件等,內銷時不再申領自動進口許可證。改政策自2016年開始在7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試點,目前則推廣到全部的綜合保稅區。
此外,為了促進研發創新,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除禁止進境的外,對區內企業用于研發的進口貨物、物品免于許可。綜合運用保稅等政策,支持研發創新機構在區內發展。對區內新設研發、加工類企業,經評定符合標準的,直接賦予最高信用等級。
為了培育新業態,允許區內企業開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符合環保要求的保稅檢測、全球維修和再制造業務。支持發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促進跨境服務貿易。逐步在綜合保稅區全面適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政策。支持具備條件的綜合保稅區開展商品期貨實物保稅交割業務。
與此同時,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支持綜合保稅區率先推廣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推動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提升。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