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建設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試點任務要點
2021-08-26 15:09 來源:交通運輸部
一、世界一流港口綜合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
(一)試點單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
研究構建世界一流港口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打造一流港口對標數據庫和標桿案例庫,開發港口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系統,助力港口高質量發展。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世界一流港口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構建,基本建成國內外典型港口的指標數據庫和典型案例庫。
通過3~5年時間,依托寧波舟山港、天津港,世界一流港口評價和對標實踐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完成世界一流港口對標數據庫建設。完成世界一流港口評價系統開發,世界一流港口評價和標桿案例基本實現集中展示、發布和推廣應用。形成一流港口綜合評價標準。
二、水運安全重大風險防控技術研發與應用
(一)試點單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寧波市交通運輸局、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山東裕龍港務有限公司、福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
開展瓊州海峽航運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港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及關鍵問題、通航船閘綜合安全風險防控關鍵技術。構建港口危險貨物儲罐安全風險與應急管理平臺。研究大數據驅動下的水上交通安全風險預警預控機制及關鍵技術、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精準監管模式與平臺建設關鍵技術。推動新型海上風電一步式施工技術研發和應用。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港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研究和產品研發取得突破。完成通航船閘安全風險管控技術研究、儲罐安全風險管理方案和事故應急處置研究、安全風險預警預控算法模型優化。建成港口危險貨物智能安全監管平臺。一步式海上風電安裝船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通過3~5年時間,港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信息管理系統、通航船閘綜合安全風險防控管理系統、港口危險貨物儲罐安全風險與應急綜合管理平臺基本完成建設和應用。水上交通安全風險預警預控系統及協同聯動機制更加健全,協同安全監管模式基本實現精準監管。一步式海上風電安裝船基本實現推廣應用。在港口、航運、通航船閘、水上交通等安全風險防控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
三、港口與船舶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發應用
(一)試點單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江蘇蘇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福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
開展綠色港口創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發基于物聯網的綠色港口大數據智慧平臺模型。研究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系統。開展新能源電動船舶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在專業化干散貨碼頭自動化運轉、非專業化干散貨碼頭自動化改造等方面形成標準規范草案,基本完成基于物聯網的綠色港口大數據智慧平臺邏輯模型和方案構建。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系統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在新能源電動船舶技術標準方面取得突破。
通過3~5年時間,完成非專業化干散貨碼頭裝船環節專業化改造研究,完成綠色港口智慧平臺模型構建。建成水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室,溢油應急處置科研成果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完成新能源純電動船舶的應用推廣路徑研究,成果初步實現推廣。在綠色港口大數據、海上溢油事故應急、新能源電動船舶等方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關鍵技術和工程實踐經驗。
四、智能航運關鍵技術研發與實驗
(一)試點單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山東海事局、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
開展智能航運科學實驗設施、船舶智能航行海上實驗測試場建設。研發智能航行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智能港口關鍵技術。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初步完成實驗測試水域及船舶遠程駕駛系統建設,智能航行實驗測試能力基本具備。完成智能航行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基本完成總體方案設計。智能航運監管服務模式與機制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初步建立智能航運監管理論框架。在港口智能引航等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突破。
通過3~5年時間,船舶智能航行實驗測試環境條件達到國內一流,綜合實驗測試能力顯著提升。完成智能航行關鍵技術的相關軟硬件系統開發與標準研究,完成集成測試與應用。完成傳統老舊集裝箱碼頭無人化作業優化改造研究,在智能化港船協同技術推廣方面取得實際成效。完成智能航運監管理論框架和實施路徑、智能航運監管方案研究。在船舶智能航行、智能港口以及政府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
五、多式聯運快速轉運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一)試點單位。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招商局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遼寧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商港融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
開展40英尺半高硬開頂重載集裝箱研發及其運營模式創新研究,研究集裝箱共享網絡平臺和運營模式。開展適應城市配送的智能單元箱運輸組織方式創新與應用研究,研究敞頂箱、智能單元箱運輸體系技術方案。研究多式聯運仿真模擬技術。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多式聯運快速轉運裝備關鍵技術、40英尺半高硬開頂重載集裝箱實現初步探索應用,鐵路雙層集裝箱運輸完成實驗與初步推廣。研制形成適用于城市配送的智能單元箱技術和裝備,建成面向大數據應用的智能云平臺,智能單元箱場站自動化轉運技術和裝備研發取得顯著進展。適用于多式聯運與配送體系的智能單元箱運輸組織新模式基本實現初步探索應用,完成多式聯運仿真模擬技術研究。
通過3~5年時間,完成共享集裝箱網絡平臺關鍵技術研發,集裝箱共享運營創新模式基本形成。完成智能單元箱技術和裝備等相關標準研究編制。在多式聯運模式創新、快速轉運裝備研發、仿真模擬等方面形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