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區域協同發展:建議發起成立國際港灣聯盟
2016-09-02 10:45 來源:南方日報
8月25日下午,第十一屆泛珠大會分論壇“泛珠區域協同發展”論壇舉行,內地九省區社科院、政研室等有關部門代表、民間智庫代表、高校代表以及珠三角地區負責發展改革或政策研究的部門代表紛紛提出真知灼見,熱議智庫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區位優勢
謀劃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知根知底找優勢。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在管理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的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稱,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不像單一意義上的東京灣或紐約灣。像廣東就至少包含六個灣區,地理范圍上涵蓋更廣。
而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提出了現階段比較容易實現的“環珠江口灣區”概念,和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區別,又有重疊。他認為,從地理環境上來看,環珠江口大灣區更像一個城市群,廣東珠三角的9個城市加港澳,是小“9+2”,以后可擴大到整個廣東,甚至大“9+2”泛珠三角區域,最終擴大到整個南中國。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鄭德濤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顯著的地理區位優勢,世界級灣區的雛形已出現。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兼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以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還有獨特的人文紐帶關系。
突破體制障礙促進區域協同
結合大灣區概念,如何實現粵港澳區域協同發展,是與會者最關注的話題。
陳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必須考慮各行政區劃的相互對接。就內地而言,行政區的分割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大障礙。這些年一直希望能夠突破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泛珠三角”就是在這方面的探索。而港澳與內地區域協同的過程中,體制上的差異也是很大的障礙。比如,內地與港澳往來需要通關。但陳耀也表示,內地與港澳兩種制度各具優勢,內地也在向港澳學習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各種要素流通更加順暢、便利。
香港規劃署署長凌嘉勤談到了香港在區域協同中的定位。他表示,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在前期規劃中,生態多樣性會是重要的考慮因素。粵港澳合作將從大珠三角城市群慢慢拓展到環珠江口灣區,以宜居為主題,圍繞這個共同的目標開展合作。同時,他強調要做好“五流”——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區域發展的流動。
在促進澳門與粵港其他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澳門特別行政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張祖榮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已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列入《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草案文本中。澳門作為自由貿易港,擁有較完善和運作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體系。同時,通過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澳門得以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合作平臺的作用,以及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特殊定位,促進經濟多元發展。
打造港灣聯盟對接“一帶一路”
本次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還提出了一項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構想。他建議廣東聯合“9+2”其他各方,在現有泛珠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成立以發改委統籌、各有關省區參與的合作領導小組,統籌泛珠區域的發展戰略。由廣東省聯合交通部、發改委發起成立國際港灣聯盟,把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設立港灣聯盟,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灣區串聯起來,實現交流借鑒發展。在這個港灣城市聯盟之下,可以建立全球港口港務、鐵路管理局長聯盟、港灣聯盟市長會議等。將商會、企業家加入到國際港灣聯盟之中。中國要主動打破國貿易壁壘,就要把全球的資源配置、人力配置進行重新調整,通過港灣城市聯盟建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最后,成立一個由民企和央企共同發起的港灣經濟合作基金,推動泛珠區域的發展,也可用于泛珠各方抱團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對接。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