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實現海運口岸24小時智能通關
2018-12-21 14:31 來源:信息時報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廣州黃埔海關實現了24小時報關、通關和通航,這在我國是首例!20日獲悉,黃埔海關已在全國率先推出海運口岸24小時智能通關模式,通過“廠港聯動”“場港一體”,“智能卡口” “智能地磅”“智能審圖”“智能裝卸”和“智能選查”5個智能監管,再疊加“灣區水上巴士”等一系列通關便利政策,實現企業24小時報關、口岸24小時通關、船舶24小時通航。
據介紹,以往貨物通關會受到船期、正常工作時間、碼頭等限制,現在黃埔海關在試點碼頭采用“智能卡口” “智能地磅” “智能審圖”“智能裝卸”和“智能選查”5種智能化監管手段,消除了上述限制,實現了海關口岸監管24小時作業,企業跨境貨物全天候通關。
現場看到,載運貨車到達“智能卡口”后,通過“智能卡口系統”的“車牌識別系統”,或者掃一掃手機二維碼,即可獲知查驗處置或已放行可裝船等信息指示。車輛從停穩、掃碼到獲取提示入閘,整個全程大約30秒。通過“智能地磅”系統,企業收到過磅指令后,經過車輛上磅、系統自動識別、系統檢測采集重量等系列環節,到車輛駛離地磅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
黃埔海關監管通關處物流監控科科長田松介紹:“系統獲取的數據量越多,它學習得就越快。目前我們這套系統對集裝箱的識別率達到98%以上,隨著機器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學習,未來這個比例還會提升。把‘人做的事情交給機器去做’,能夠有效化解監管人力資源不足矛盾,促進口岸提效降費。”
據介紹,黃埔海關具有前港后廠的特點,通過“廠港聯動”“場港一體”兩種模式,企業能夠實現“進口卸貨直提”以及“出口抵港直裝”。
田松說:“企業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互聯網+海關’平臺,足不出戶實現24小時報關。企業可以靈活安排庫區24小時裝貨出廠,極大減少了貨物堆存的時間和費用。”
“海關的海運口岸24小時智能通關改革,讓貨物周轉更快了,我們整個碼頭的吞吐量是提高了的,而且每天的工作時間從8小時變成了24小時,等于說一天變成了三天 從這個角度說肯定是提高效率,我們企業收益自然也就多了。” 廣州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興說。
“水上巴士”能夠為進出口企業提供內外貿、進出口同船運輸、駁船水運中轉、內貿跨境運輸等多種水路運輸模式。航運企業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關港信息交互平臺”,提前預配艙單,共享艙位信息,船舶能夠多港停靠,隨時裝卸,并依據海關泊位智能裝卸監控系統提示自助清關,口岸實現進出境船舶24小時通航。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提前報關、關稅自報自繳、電子支付、自打稅單、以及匯總征稅和保證保險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實現全流程無紙化通關。
黃埔海關副關長王侃表示:“這種新模式在時間上打破了口岸作業時限,企業跨境貨物可以全天候隨時隨地通關;在地理位置上充分發揮了黃埔港區位優勢,同時把東莞港,深圳蛇口港、鹽田港以及香港葵涌港等樞紐港口串聯在一起,不僅提高了海關自身的管理效能,同時優化整合了口岸資源,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