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港口:2023年沿海港口發展回顧與2024年展望
2024-01-11 14:25 來源:中國港口
2023年沿海港口發展回顧
1. 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預期增長
2023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預計將達到108億t,同比增長7.0%(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9.4%、內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5.4%),增速創10年來新高,高于原預期增速, 見圖2。主要原因:一是大宗商品進口運輸實現超預期增長。受價格下降、政策放開、儲備增長、出口回升等因素帶動,煤炭、原油進口量實現快速增長,鐵礦石進口量繼續高位攀升, 煤炭、鐵礦石、原油進口規模同時創歷史新高;二是對于外貿集裝箱增長估計不足。今年以來我國港口對東盟、中東、非洲、俄羅斯等新興航線都呈現顯著增長。前期生產的大量集裝箱空箱調運活動頻繁,持續影響2023年外貿航線。此外水水轉運、國際中轉活動持續增加,支撐港口外貿箱量增長。在匯率波動的背景下,貿易額與外貿箱量增長出現背離現象,該狀況在2015—2016年也曾經出現過,當時貿易額下滑7%~8%,但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增長3% 左右。
全年港口走勢與宏觀經濟一致,呈現出“先好、后高、趨穩”的特征,一季度港口生產實現較好開局,吞吐量同比增長5.5%,二季度在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下,吞吐量增速回升至9.1%,月度增速逐步放緩,從2月、3月、4月開始增速均達到兩位數,7月放緩至5.3%。三季度、四季度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逐步落實,港口吞吐量增速總體保持較快增長, 但隨著基數因素影響逐步減弱,增速有所回落,分別同比增長7.6% 和5.9%(2022各季度分別增長1.8%、下降1.5%、增長2.5%、增長3.6%)。港口生產月度不平衡性系數較2022年有所反彈。
2. 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回升
預計2023年全國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將歷史性突破3億TEU,達到3.1億TEU 左右, 同比增長4.8%,實現超預期增長。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5.0%,與預計基本一致,外貿實物量出口超出預期,單箱貨值有所下降。全年走勢有所波動,一季度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5%,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在上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下增速快速回升,達到6.0%, 其中4 月達到8.6%,三季度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為5.9%,其中6—9月連續4個月集裝箱吞吐量均超過2 700萬TEU,四季度在上年較高基數的影響下增速將有所回落,至3.5%。區域方面,南北差異明顯,北方港口增速明顯快于南方,大連、營口、青島、連云港港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南方上海、寧波舟山、廈門、深圳、廣州港增速均在5% 以內。
國際線集裝箱與周邊主要港口發展同步, 航線結構進一步調整。1—11月我國港口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8%,與周邊釜山港(3.2%)、新加坡(4.6%)、巴生港(4.8%) 保持同步增長勢頭。2020—2023 年國際航線空箱比重從31.6% 上升至37.0%,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年度增幅有所減緩。近期從監測數據看,隨著歐美需求旺季的到來,國際航線重箱實現較快增長,美國西海岸港口長灘港和洛杉磯港增速也快速恢復,11月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均在20%左右。
重點港口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大連港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一年一個臺階, 預計將突破2200萬TEU。青島港在山東港口資源整合的加持下,實現12% 左右的增長,預計吞吐量將接近2900萬TEU, 向“3000萬箱”穩步邁進。港口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能力進一步增強,2023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4850萬TEU 左右,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 寧波舟山港超過3500萬TEU。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格局進一步調整,廣州港將超過2500萬TEU,深圳港穩定在3000TEU 以上。香港港集裝箱吞吐量出現-13.8% 的兩位數下滑,預計2023年吞吐量將下降至1500萬TEU以下, 為支持海運及港口業的持續發展,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西部陸海新通道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北部灣港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預計吞吐量將達到800萬TEU 左右。洋浦港預計達到180萬TEU 左右,同比增長4.0% 左右,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集裝箱鐵水聯運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23年全國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超過1000萬TEU,同比增長17%,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重上升到3.3%,較2022年提升0.3個百分點。百萬以上箱量的港口為青島、寧波舟山、天津,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將分別達到225萬TEU、165萬TEU、125萬TEU,分別同比增長19%、15% 和3%。長三角、珠三角港口集裝箱海鐵聯運增長較快,上海港達到70萬TEU、同比增長25%,深圳港和廣州港分別達到30萬TEU和45萬TEU 左右, 同比增長20% 和75%。
3. 港口大宗散貨外貿運輸快速增長
(1)港口煤炭運輸總體較快增長、內外貿分化。預計2023年沿海港口煤炭及其制品吞吐量將達到19.4億t,同比增長6.1%,占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比重由2022年的18.0% 下降至17.8%左右,連續兩年下滑。
2023年以來,經濟恢復帶動煤炭需求增長,1—11月火力發電同比增長5.7%,煤炭消費全年增長4% 左右。優質產能加快釋放,保障能源供應,原煤產量增長2.9%。國際煤炭價格大幅下跌,12月中旬紐卡斯爾港動力煤現貨價格為150美元/t,較年初下降超過60%,11月初一度降至120美元/t。進口煤炭大幅增加,1— 11月份我國進口煤炭4.27億t,增長62.8%, 預計全年進口量4.65億t左右,凈增1.7億t 左右,創歷史新高。進口主要來源于印尼、俄羅斯、蒙古和澳大利亞,進口量增速分別為30%、55%、137% 和1500%。煤炭供求基本平衡、趨向寬松,國內價格波動回落,12月中旬為秦皇島動力煤平倉價格(Q5500K)為950元/t, 較年初下降近20%。煤炭庫存維持高位,煤炭協會數據顯示,11 月末全國火電廠存煤超過2 億t、同比增加約2800萬t,存煤可用約33天, 存煤水平創歷史新高。
港口煤炭內貿運輸有所下滑,進口高速增長。全年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預計8.8億t,同比下降2.3%左右,鐵路直達運輸與進口增長均對煤炭下水產生影響,全國鐵路煤炭發運量同比增長2.0% 左右,浩吉鐵路線路運能持續釋放。各港口數據出現分化,秦皇島港、黃驊港、唐山港依托鐵路運輸優勢,煤炭下水基本保持穩定,而天津港、日照港均出現兩位數下滑。進口方面,預計全年沿海港口外貿煤炭進口量達到約3.3億t,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2.4%,上半年增速超過80%,下半年有所回落。
(2)港口金屬礦石運輸較快增長。預計2023年沿海港口金屬礦石吞吐量將達到17.3億t,同比增長6.5%,占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比重為16.0%左右,較2022年下降0.1個百分點。
鋼鐵需求平穩、出口帶動作用增強。1—11月全國粗鋼產量同比增長1.5%,預計全年將再次超過10億t。全國鋼材出口量8 266萬t,同比增長35.6%,鋼材出口量在2015年達到1.12億t 后逐漸回落至2020年5367 萬t,后又逐年增加,2023年將達到9000萬t左右。鋼材價格總體平穩,12月中旬國內鋼材價格指數為112,與年初基本持平,全年均值為112,同比下降9%。進口鐵礦石價格維持高位,價格均值接近120美元/t,較2022年下降0.7%,2023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礦山發運減少等因素影響,進口價格波動上行,12月中旬接近140美元/t。進口鐵礦石量維持高位,1—11月鐵礦石進口10.8億t,同比增長6.2%,全年可能會超過2020年的11.7億t,再創歷史新高,并連續4 年超過11億t、連續8年超過10億t。從進口來源看,鐵礦石進口依然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和巴西,合計占比達到84%,從印度、伊朗進口分別為3300萬t和950萬t,增速分別達到230% 和280%。國產礦石產量實現較快增長,1—11月為9億t,同比增長7.1%,預計全年產量接近10億t。
預計全年沿海港口外貿鐵礦石進口量11.3億t,同比增長5.0%。從走勢看,全年進口量均維持高位,其中8月當月突破1億t,創月度新高。從月度增速看,除1月和7月受春節因素以及基數因素影響外,其他各月均維持正增長,3月、8月、9月增速均維持在10%左右。進口鐵礦石庫存下降,12月中旬達到1.2億t的水平,較年初下降1250萬t左右,下降9.5%。從主要鐵礦石進口港看,唐山港進口量預計達到2.3億t,增長12.0%,日照港和寧波舟山港分別達到1.8億t和1.6億t,增速均在5%左右。
(3)石油、天然氣及制品運輸快速回升。預計2023年沿海港口石油、天然氣及制品吞吐量將達到12.7億t,同比增長10.4%,占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比重從11.4%回升至11.7%。
石油方面。國際油價總體下行, 雖然OPEC+ 多次組織減產,對油價產生一定的支撐作用,但由于全球需求減緩、地緣政治風險溢價逐步消退、美聯儲大幅加息等因素影響, 2023年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均值為82美元/ 桶,同比下降17%,其中12月中旬下降至79美元/ 桶左右。產能投放帶動國內加工需求快速增長,1—11月原油加工量完成6.8億t,同比增長10.1%,出口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1—11月成品油出口5818萬t,同比增長26.5%。國內原油產量維持在1.8%左右的低速增長。進口快速回升,1—11月原油進口量5.16億t, 同比增長12.1%,全年進口量有望達到5.7億t,創歷史新高。
煉化產能釋放、出口增長、國際油價下滑等因素影響進一步帶動國內加工需求,港口原油進口量回升,預計全年沿海港口外貿原油進口量5.3億t,同比增長12.7%,除2 月春節錯期因素外,其余各月進口量均超過4000萬t, 其中5月和8 月均超過4800萬t。原油進口增速呈現加快勢頭,上半年增速達到8.6%,三季度受上年低基數影響增速逐步加快,超過30%, 四季度維持平穩增長勢頭。在盛虹石化和中石油煉廠投產的帶動下,廣東揭陽港和江蘇連云港港原油外貿進口量分別同比增長3000% 和400%。
天然氣方面。國際市場受采暖季氣溫偏暖、歐美地下儲氣庫庫存高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天然氣供需緊張的形勢顯著緩解, 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對國際能源市場影響的邊際效應減弱,全年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天然氣期貨價格均值105便士/ 色姆,下降62%。國內天然氣需求恢復增長,預計表觀消費量增長7%左右,我國LNG 接收站接收能力約1.2億t/a。預計全年沿海港口液化氣石油氣進口9500萬t 左右,同比增長24%。
4. 港口建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碼頭能力恢復至適度超前水平
2023年預計沿海港口建設投資900億元, 同比增長13.5%,其中沿海港口建設投資將達到810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創2015年以來的新高,連續4年回升,一系列水運重大工程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上海洋山港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加快建設;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二期工程完工,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唯一擁有雙“千萬箱級”吞吐能力單體集裝箱碼頭的港口;江蘇連云港首個40萬噸級泊位建成;廣州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一階段)竣工驗收;海南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開工。沿海投資區域內、區域間均出現分化:環渤海區域內,山東沿海投資增長21%,天津、河北投資降幅超過20% ;長三角區域內,江蘇沿海投資下降10%,浙江投資增幅超過65% ;珠三角區域內,廣東、廣西投資分別下降5.6%和23.7%。全年預計凈增沿海萬噸級泊位約110多個,行業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智能化、綠色化建設投資以及重點建設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隨著沿海港口投資的增長, 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數創2007年以來新高,雖然部分港口、部分貨類仍然存在能力偏緊的狀態,但沿海港口碼頭能力適應性整體恢復至適度超前水平,物流供應鏈效率進一步恢復,全球主干航線綜合準班率逐步恢復,船舶在港停時持續2年減少,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島港等典型港口停時優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高于周邊港口。
5. 港口企業盈利增長分化,資本市場表現好于大盤
前三季度港口上市公司盈利狀況分化。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的16家港口上市公司完成營業收入1451億元,增速由上年全年的增長3.1% 轉為下降2.4% ;合計實現凈利潤302億元,增速由上年全年的增長7.4%轉為下降7.0%,其中5家上市公司盈利出現下滑,其余11 家上市公司盈利上漲。前三季度行業凈資產收收益率為6.7% 左右,較2022年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整個港口行業經營業績呈現幾個特征,一是港口主業總體增長,航運板塊下滑影響盈利水平,前三季度除上港集團外其他上市公司總盈利188.6億元,同比增長11.2%,上港集團實現凈利潤113.6億元,同比下降26.9%,主要由于航運板塊盈利下降導致。二是行業盈利能力較2022年更加均衡,凈資產收益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數量由2022年的2家擴大到4家,但其余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均低于平均水平,行業的內部存在差異,整體經營能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2023年年末上證綜指收盤價低于3000 點, 較年初下降4.5%,港口板塊的防御性受到資本市場青睞,2023年CPSI(港口A 股上市公司股價指數)走勢總體稍好于大盤,分季度看, 一季度CPSI走勢遜于大盤,二季度三季度與大盤基本一致,四季度表現好于大盤。CPSI相對值的年度均值高于大盤,走勢總體平穩,年末指數相對值為102,而上證綜指波動下行,年末指數相對值為95.5。
6. 港口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1)港口功能優化提升,助力交通強國建設
為進一步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從聚焦落實國家戰略、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聚焦資源集約利用、聚焦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考慮,交通運輸部公布了第一批14個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項目,包括唐山港、天津港、青島港、煙臺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廣州港、北部灣港等沿海重點港口,提出依托已建港口碼頭,堅持專業升級、集約增效、智慧賦能、綠色提質,在碼頭功能改造和能力提升、港口智慧化改造、綠色低碳改造等方面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新場景,力爭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水運新篇章。
(2)堅持創新驅動,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
當前我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數量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在智能系統及智能裝備關鍵技術方面,我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推動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發展, 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從夯實數字底座、推進生產運營管理智慧化、推進對外服務智慧化、強化科技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為智慧港口下一步建設指明了方向。《智慧港口等級評價指南》陸續發布“集裝箱碼頭”和“干散貨碼頭”評級標準,為行業建立全面、完整的智慧港口評價標準。11個沿海集裝箱樞紐海港( 上海港、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連云港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深圳港、廣州港、北部灣港、洋浦港) 基本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天津港全球首個全物聯網集裝箱碼頭發布,山東港口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碼頭將投產運營,廣西欽州大欖坪南9~10號自動化碼頭竣工驗收。上海洋山四期、天津港北疆C段獲評五星級“智慧港口”。
(3)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港口建設
截至2023年,全國累計有51個碼頭獲得星級“綠色港口”稱號,其中30個為集裝箱碼頭,21個為干散貨碼頭。5個“五星級”綠色港口中,4個為集裝箱碼頭,1 個為煤炭碼頭。10月底,河北港口集團秦皇島港煤三、四、五期碼頭以高分順利通過“五星級”綠色港區現場評審,成為全國首家通過此評審的港區。綠色港口的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水運工程節能設計規范》開始實施,發布《港口工程綠色設計導則》,通過標準引領,國內各低碳用能體系初步建立,港區污染防治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已獲得星級“綠色港口”的碼頭生產單位綜合能源消耗量和碼頭生產單位CO?排放量等核心指標均優于港口平均水平。綠色與安全港口大會暨第二屆北部灣綠色港口發展論壇在南寧成功舉辦。在國際港航領域,亞太港口服務組織APSN頒布的榮獲“亞太綠色港口”(GPAS)稱號的13個港口名單中,中國大陸有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廈門集裝箱碼頭等3 家港口上榜,成為以中國案例促進行業綠色發展的典型。
(4)持續發揮港口樞紐作用,壯大港口經濟, 促進港產城融合
我國10個沿海省份、7個長江沿線省份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組建了省級層面的港口集團,初步實現了港口資源利用集約化、運營一體化。河北港口集團持續推進一體化運營管理,強化各港區業務協同調度,統一配置要素資源,凝聚發展合力,實現港口效率和經濟效益雙提升。天津港聚焦“以港口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推出港產城融合發展“十項行動”。上海港推進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實施羅涇港區功能轉型,打造世界級航運樞紐。遼寧港口集團加強油品分撥與轉運服務創新,提升礦石混配與分撥服務,全力推動北方冷鏈大港建設。連云港港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際班列“船車直取”零等待、多式聯運“一站式”監管服務等制度創新,促進物流貿易便利和資源要素聚集。廣州港對標國際一流,建成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南沙國際物流中心、滾裝汽車國際物流樞紐和南沙港鐵路等國家重點樞紐項目,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航運物流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廣西北部灣港聚焦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過新通道和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川渝貴滇等西部地區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5)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一流港口建設
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連續3年發布《世界一流港口綜合評價報告》,連續5年發布《中國港口高質量發展報告(海港篇)》。在世界一流港口評價中,我國港口表現優異,憑借領先的吞吐量規模、集約高效的岸線利用水平、輻射全球的航線網絡等優勢占據多個席位,上海港繼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島港、香港港4個港口處于世界前列,尤其是深圳港和青島港表現整體有較大提升。在港口高質量發展方面, 我國沿海港口在規模影響、樞紐功能、服務品質、綠色安全等指標方面分別提升2.4%、3.8%、5.3% 和4.5%。持續推動港口領域國際合作交流,絲路海運、海絲港口國際合作論壇、全球港口管理局圓桌會議等先后在廈門、寧波、上海舉辦。
2024年沿海港口發展展望
1. 港口貨物吞吐量實現平穩增長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結合對2024年國內外經濟貿易形勢及港口發展趨勢的判斷,預計國民經濟將在提質增量中穩步前行,2024年沿海港口生產主要指標將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在2023 年高基數的影響下, 增速將有所下滑。港口盈利在貨量增速下滑的影響下承壓,但行業將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盈利將總體保持穩定,港口建設投資仍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發展提出了要求,強調新時期要謀劃行業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但仍需高度關注行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國內外重大行業法律法規修訂都將對行業長遠發展產生影響。一流港口建設加快推進,綠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設仍然是港口轉型發展的重要方面,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仍需加強。同時需要關注港口新興貨類及服務提升。
基于對世界經貿形勢以及我國經貿發展趨勢的判斷,綜合煤炭、鋼鐵、電力、石化、汽車、糧食等重要行業發展特征,結合港口自身發展趨勢與規律,綜合預計2024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長約2.0%,增速較2023年有所下滑。全年走勢來看,預計一季度實現平穩開局,二季度在2023年同期較高基數的影響下,增速有所回落,三季度、四季度港口生產將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2. 集裝箱吞吐量延續穩步增長勢頭
基于2024年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國際貿易增速回升的判斷,在對我國GDP 保持5.0%的增長,對外貿易將繼續承壓的預期的背景之下,綜合預計2024年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接近3.2億TEU,同比增長3.0% 左右,其中:外需將進一步下滑,國際線集裝箱吞吐量預計保持2.0% 左右的增長,在美國補庫存的影響下,中美航線將有所恢復,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一季度將實現較快增長,增速前高后低;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一定增長、消費快速回升,國內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內需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內支和內貿線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在4.0% 左右。我國港口在國際集裝箱運輸中的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上海港將向全球第一個5000萬TEU 港口邁進,青島港有望成為全球第4個達到3000萬TEU的港口。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海關總署、國家鐵路局、國鐵集團聯合印發《推進鐵水聯運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將推進建立協同推進機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多個方面推進鐵水聯運高質量發展,預計我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將實現15% 左右的快速增長。
3. 大宗散貨生產存在差異
煤炭吞吐量將有所下降。2024年隨著“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國民經濟仍將延續恢復態勢,支撐能源消費繼續保持增長。2024年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并持續推進,能源結構繼續朝著綠色低碳清潔高效方向轉型,煤炭消費總量得到控制,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煤炭消費增速總體將有所放緩。鐵路直達運輸對于煤炭下水形成一定替代效應, 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運輸將微幅下滑。而煤炭進口運輸隨著國內煤炭產能釋放、補庫存需求減少以及高基數的影響將出現回落。
金屬礦石運輸保持穩定。據世界鋼鐵協會測算,全球鋼鐵需求在2022年下降3.3% 后, 2023年將恢復性增長1.8%, 達到18.1億t, 2024年將繼續增長1.9%,達到18.5億t,海外需求有望回暖。國內需求將帶動鋼鐵需求有所增長,房地產投資降幅將有望收窄,基礎設施建設有望保持較高增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鋼鐵需求回暖。此外我國汽車、船舶、家電等產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有利于鋼鐵需求不斷釋放。而礦石供給方面, 隨著國內鐵礦資源開發,部分重點鐵礦項目即將投產,廢鋼消耗有望回升,將影響進口礦石增量。鋁鎳錳銅等其他金屬礦石實現一定增量。總體判斷沿海港口金屬礦石吞吐量保持穩定。
油氣運輸較快增長。2024年全球經濟低位波動,石油需求偏弱,國際市場供需基本平衡,OPEC+限產保價提振油價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轉向也對油價有一定的支撐作用,預計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將在75~85美元/ 桶波動,仍處于較高位置。歐美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變動以及減產政策、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都將是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的風險因素。從國內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下,國內產量將實現小幅增長,原油加工將在煙臺裕龍島、寧波大榭石化等項目投產的帶動下實現穩步增長,帶動原油進口需求有所增加,但增速較2023 年有所下滑。天然氣作為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天然氣消費保持較快增長仍然是中長期的發展趨勢,預計2024年全年天然氣進口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
4. 港口建設投資保持穩步增長、企業盈利水平總體穩定
國家對于物流供應鏈以及糧食、能源等重點物資運輸安全的要求逐步提升,需要港口提升港口基礎設施能力和安全韌性水平,保障國際國內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交通強國建設要求建設世界一流港口、世界一流的國際航運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海港樞紐,維護國際海運重要通道安全與暢通,沿海港口需要進一步強化戰略支點作用,提升大型港口的樞紐功能和服務水平,優化服務供給,把穩建設節奏。“新基建”將持續在港口發力,智慧港口穩步發展,港口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將建設和改造一批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和干散貨碼頭。港口綠色化水平進一步提升。2024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適應性整體將依舊保持在適度超前水平。港口企業不斷推動平安、綠色、智慧化轉型發展,服務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隨著港口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 2024港口總體盈利將保持穩定,港口行業資本市場股價走勢依然將略好于大盤。
5. 港口發展重點關注問題。
(1)新時期謀劃行業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沿海港口需著力推進“十四五”規劃及中期評估確定的相關目標, 仍需加強港口“十五五”發展重點工作謀劃,強化港口長遠發展戰略謀劃與港口總體規劃修編、發展規劃制定等的銜接。研判港口行業長遠發展問題,推動行業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的實施。
(2)國內外重大行業法律法規修訂對行業長遠發展產生影響
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推進國內港口法、國際海運條例等行業重大法律法規加快修訂, 持續完善港口、航運管理體制,為水運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國際航運聯盟格局面臨調整,美國、歐盟先后推出的航運改革法案《集運聯營體豁免條例》等強化了對貨主利益的保障,對港口及航運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將對市場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3)高度關注行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
行業發展外部環境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包括:烏克蘭危機、哈以沖突影響仍將持續;氣候異常變化、極端天氣增多的環境影響;蘇伊士運河受阻與巴拿馬運河通行能力受限,全球航運網絡關鍵節點先后受到影響,物流供應鏈安全保障問題日益嚴峻。
(4)規章制度要求進一步提升港口功能
歐盟推出碳排放新規,2024年開始將航運業納入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全球各大航運企業積極推進新能源動力船舶的訂造, 新能源集裝箱船舶訂單占比接近60%,大量新能源動力船舶將交付市場。沿海港口需高度關注LNG、甲醇等燃料在行業的應用進程,提升港口對新燃料、新能源的支持力度。國際海事組織(IMO)關于全球港口強制使用海事單一窗口進行數據交換的相關規定將正式生效,對我國沿海港口在接入國際標準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提升。
(5)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仍需加強
隨著交通強國建設和一流港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等工作推進,我國港口配套進港航道、錨地等服務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仍將保持一定的強度。但在港建費取消、車購稅收入減少等背景下,資金籌措難度加大,地方收支矛盾突出,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的投資熱情下降。為保證港口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我國港口的樞紐功能和國際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優化未來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提升中央和地方保障支持力度。
(6)關注港口新興貨類及服務提升
得益于我國在綠色低碳能源相關產業多年來的戰略布局,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新三樣”繼續成為我國出口新的增長點。電動載人汽車、肥料、啤酒、氧化鋁、制鹽、蔬菜及食用菌、紡織原料、稀土、罐頭等工業產成品、生產原料產品、農產品出口實現了高速增長。從我國沿海港口發展來看,汽車滾裝業務、冷鏈運輸、糧食、特色礦產品等成為近幾年我國港口快速發展的新貨類業務,同時隨著新能源船舶的應用逐漸增多,LNG、甲醇等新能源在我國沿海的加注、儲存需求進一步提升,將成為未來港口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7)國內港口郵輪業務迎來全面恢復
2023年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做好全面恢復國際郵輪運輸有關工作的通知》,在上海、深圳郵輪港口試點恢復國際郵輪運輸的基礎上,將全面恢復進出我國境內郵輪港口的國際郵輪運輸。同時,以首艘大型國產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和華夏國際油輪有限公司成立為標志,預示著2024年中國郵輪市場將迎來全面復蘇,隨著疫情后客戶群體和需求的變化,以及國際郵輪企業在中國布局的調整,國內港口和郵輪從業者都將面臨潛力巨大的市場和郵輪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的雙重考驗。(賈大山 徐迪 蔡鵬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