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協:造船三大指標世界領先,造船業績顯赫
2021-01-19 15:09 來源:中船協
1月15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消息,2020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以載重噸計和修正總噸計都保持世界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3.1%、48.8%和44.7%。分別有5家、6家和6家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這背后體現了我國疫情防控到位帶來的船舶簽約、制造、交付順利進行,更凸顯了我國造船業產品結構轉型、自主創新等方面的成果。
疫情控制好,我國領跑造船市場
中國船舶集團副總經理孫偉表示,中國造船企業接單量逆勢增長主要是得益于中國疫情防控力度和措施的及時到位,堅定了船東對中國企業的信心,確保了在疫情下和客戶所有交流環節的暢通、高效,這些訂單的集中簽約,既是我們加強技術創新、強化營銷工作的成果,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的重要體現。
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沖擊,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呈現頹勢,而船舶工業也深受影響。來自丹麥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全球新船的手持訂單已經跌破近30年來的最低點,而新船的成交量同比萎縮了將近51%,就在全球都以為今年船舶工業都將遭遇寒冬時,卻發現中國的造船廠仍然在忙個不停。據了解,我國的造船新訂單占據全球訂單總量的一半,而新接單量也保持著領先水平。
中國船舶集團是擁有我國最大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船舶及配套產品研發能力的造船集團,今年以來,面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科研生產經營攻堅戰的雙重大考,中國船舶集團關鍵時刻勇擔當,奪取疫情防控和科研生產“雙勝利”。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復雜嚴峻形勢,中國船舶全力抓復產穩產。進入4月份后,除湖北地區外的中國船舶集團所有成員單位到崗率接近100%。從5月份開始,湖北地區企事業單位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此外,中國船舶還努力克服商務洽談、國際交流停擺等影響,通過“云營銷”“云簽約”等方式,承接的民船訂單同比增長34.2%,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集團還在風電、環保、應急保障等領域開拓了一批重點項目,獲得國電象山海上風電場、協鑫如東海上項目等訂單。
得益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我國造船企業在造船完工量方面也取得優異成績,交付了多艘目前全球最大的23000標準箱以雙燃料為動力的集裝箱船。去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3.1%和44.7%,繼續在國際市場份額中領先。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說,2020年中國船舶工業逆勢上揚,在造船完工量、新船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方面實現了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特別是中國造船工業在各個船型上都有斬獲,彰顯了船舶工業極強的韌性和堅實的工業基礎。
優化結構調整,瞄準高端市場
近年來,我國在高端船型方面不斷取得進展,首艘大型豪華郵輪已經在外高橋造船開工建造,滬東中華也簽下200億元大型LNG船訂單。
1月11日上午,外高橋郵輪內裝制造平臺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從摘牌交易到取得開工建設所需的全部規劃建設許可手續,由原來的近2個月的時間縮短到6個小時,創造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三證連發”的新紀錄。
作為中國船舶工業設計建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大型郵輪是我國目前唯一沒有攻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
作為中國首制大型郵輪自去年正式開工建造以來,作為項目主體設計建造單位,外高橋造船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11月10日,中國首制大型郵輪按計劃轉入塢內連續搭載建造新階段。截至今年底,詳細設計完成76.5%,生產設計完成50.9%,采購完成89%,實現11個總段塢內搭載。根據計劃,郵輪將于2023年上半年出塢,2023年年內完工交付。
據悉,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郵輪旅游發展潛力巨大。未來,保稅區域將聯動“三高”區域,以“郵輪速度”為樣本,依托自貿區、保稅區政策疊加優勢,推動國產郵輪研發設計建造、供應鏈發展、民族品牌和龍頭企業的培育,力爭在進口設施設備跨國配送、國產零配件退稅、跨國組裝、內裝配套產品貿易等全產業鏈服務環節形成新的突破,推動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郵輪外,另外一個高附加值在船舶建造也取得重大進展。
LNG船的技術要求很高,是世界上最難建造的超級貨船,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之一。近年來,我國在LNG船的研發上,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這使得我國的LNG船制造技術,得到了大幅提升。據悉,日前卡塔爾石油公司就向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提交了200億的大單,準備采購訂造60艘LNG船。這份合同的簽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之巔。
此外,由中國船舶集團建造的全球第一艘23000箱以雙燃料為動力的集裝箱船,日前在上海交付法國達飛集團,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級別的以雙燃料為動力的集裝箱船。
這艘船由中國船舶滬東中華造船廠建造,它總長399.9米,型寬61.3米,貨艙深度33.5米,甲板面積23978平方米,相當于3.5個標準足球場。這艘船一次可裝載23000只標準集裝箱,載重量超過22萬噸。此外,在超大型集裝箱船上使用液化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的雙燃料動力系統,在全球也是首創。
自主創新 加快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我國船舶工業在高端領域實現突破,得益于創新,得益于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供應鏈嚴重受阻,而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涉及門類多,鏈條又長。中國船舶企業在物流不暢的情況下,靠自主創新,加快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到目前,三大主流船型供應鏈配套產品的自主可控率已經超過80%。
隨著14.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10062TEU集裝箱船分別交船,標志我國已成功進入世界尖端的LNG船造船技術領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自主建造萬箱級集裝箱船的國家,填補了我國造船史的空白。此外,我國船舶工業還在其他高技術船舶自主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海洋工程市場取得重大進展。30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13500立方米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等成功交付,自主開發設計的5000車位汽車滾裝船首制船開始建造。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GM4000半潛式可移動海洋平臺,手持海洋工程訂單24億美元。
而部分民營造船企業得以生存發展同樣受益于自主創新。劉文忠告訴記者,新樂造船堅持走產品升級、技術創新之中,努力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方面尋找機會,終于在雙相不銹鋼化學品、小型LNG船方面有了突破。同時,新樂造船在生產任務相對較閑時,苦練內功,進一步完善生產設施,著重進行了質量管理體系、安全生產體系、能源管理、環保等方面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使新樂造船綜合實力躋身本地區造船行業的前列。
據介紹,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中國造船企業充分運用國內供應鏈的能力優勢,采用國內配套替代國外產品實現了船舶的順利交船。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 李彥慶:目前我國已具備滿足三大主流船型需要的80%以上的配套設備裝船需求的能力。取得這樣的成績,源于我國已有的門類齊全、自主的現代船舶工業體系正在日益發揮作用,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體系在全球只此一家,這是我國船舶工業的巨大優勢。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