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6.9%不意味中國經濟引擎的熄火
2015-10-20 11:23 來源:環球時報
三季度增長6.9%,破了7,但在種種更悲觀的預測反復沖擊中國人眼球之后,這個數字已是中國人心里能夠接受的。其實GDP增長率今后即使降到6%,對中國大局也未必是災難性的。
盡管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宣稱,中國經濟增長率還會有4%甚至3%更糟糕的低谷,但這種預測已經更像是他們的政治愿望。更多人相信中國的增長率不會無限往下掉,社會不斷擴大的有效需求以及改革效果的逐漸釋放都會提供支撐,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下滑有可能在6%到7%之間止步。
按說今天的6.9%要比幾年前8%的社會效果還要好一些。因為學者們普遍相信反腐敗會直接導致一點GDP數據的下降,這部分被擠掉的GDP有一些直接是社會負能量,還有一部分雖然轉化成社會資源,但它們非常低效,會導致社會治理的扭曲。此外一些高能耗同時低效乃至泡沫化的經濟增長近兩年被清理,這部分GDP 損失對民眾福祉的影響尤其很小,它們甚至還能直接帶來部分民眾的改善性感受。
正因如此,GDP增長下滑并沒有帶來明顯的社會痛苦,今年國家新增就業計劃已經提前完成,公眾的消費信心指數很高,旅游等新興消費迅猛增長。可以說,中國GDP增長的水分被擠掉了很多,經濟結構的優化持續進行,GDP增速的下降不代表中國經濟已窮途末路,更不代表老百姓從改革開放中獲得的福祉已朝不保夕。
中國經濟增長必須實事求是,它需要對應中國經濟及社會面貌的真實改善,體現到絕大多數國人的實際生活中。中國政府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直拒絕施行強刺激,堅持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帶來了中國經濟全局的穩定。
現在的實際情形是,中國政府和社會正在逐漸適應中高速增長,接受我們不再生活在經濟超高速增長光環下這一現實?,F在表現最混亂并且前后矛盾的更像是輿論力量,尤其是西方那些主流媒體。
過去說中國高增長粗放低效需要調整的是它們,現在中國經濟義無反顧走上調整之路,它們又嘲笑中國因此而出現的經濟數據是這個國家行將“崩潰”的征兆。其實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30多年,現在進入中高速增長的調整期,這一總過程渾然一體,有很強邏輯性。但是一些人出于不太健康的心態把它的每一段都拆出來,宣稱它們是中國的災難。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要素包括:中國社會的巨大需求,政府的組織能力,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中國人的勤勞等等。這些要素今天一個都不少,只是它們的形態和彼此之間的對應方式發生一些變化,我們需要一些再組織的過程,中國沒有理由被這些調整伴隨著一時波動嚇住,以為我們的國運已經用盡,從此“完了”。
看看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兩位數的旅游收入增長率和破萬億元的收入總值是中國經濟潛力的真正縮影。旅游熱在中國剛剛興起,它足以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而且它的可持續性要比房地產強大得多。再看看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式增長,更健康、帶給中國人更多幸福感的經濟增長模式正逐漸被新的模塊拼成,13億中國人的需求增長幾乎永不枯竭。
無論西方經濟學界,還是中國人自己,都沒有見識過一個13億人超大型經濟體崛起究竟是什么情形。他們拿西方的一些微縮經驗套中國,因而難得要領,總是預測失敗。中國崛起已經形成歷史慣性,只要國家基本穩定,中國走得稍快或稍慢一點,都是將被歷史忽略的細節。歷史最關注中國發展的總趨勢,這個趨勢正一年年變得更清晰,而非前后矛盾。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