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力過剩到底有多嚴重?專家告訴你
2016-05-04 11:22 來源:信德海事
運力嚴重過剩是目前航運業虧損的主要原因,這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那么現在運力過剩究竟有多嚴重?是什么造成了運力嚴重過剩?面對運力過剩,又該如何去產能?今天我們特邀上海時代航運公司顧問陳弋、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斌一起分析。
分析:
沿海煤炭運力過剩三分之一
2012年以來,沿海散貨運價基本均在30元/噸以下運行,特別是近兩年,運價更是下跌到20元/噸以下。運價下跌的原因,除了需求低迷,更主要的是運力過剩引發的惡性競爭,其嚴重程度前所未有。
運力供需失衡到底有多嚴重?日前,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發布2015年我國國內沿海貨運船舶運力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萬噸以上省際沿海干散貨船(不含集裝箱船、重大件船等普通貨船)共計運力5467萬載重噸,運力規模較上年同期增加47萬載重噸,增幅為0.87%。運力仍在增長,而沿海煤炭運量卻出現了負增長,全年沿海煤炭運量為61123萬噸,同比減少6.2%。
按照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萬噸以上的沿海運力有5467萬載重噸,據粗略計算,除去運輸鐵礦石、糧食等約900萬載重噸運力,剩下約4600萬載重噸可用來拉煤炭。按照每月每條船運行1.5航次計算,可支配運力就達6900萬載重噸,而煤炭需求量月均僅為5100萬噸,多余了1800萬載重噸運力,相當于目前運力規模的三分之一,這還是較保守的測算。
如此巨大的多余運力沉淀在市場,價格戰就不可避免,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危機仍在繼續,何時結束尚難以推斷。(陳弋)
全球集裝箱運力至少過剩20%
我認為目前全球的集裝箱運力至少過剩20%。我們一直跟蹤各大班輪公司發布的財務報告,報告顯示,近兩年他們的資產周轉率和資本利用率大都不足80%。這意味著,他們閑置運力應該不低于20%。這一數據和很多權威統計機構提供的數據也吻合。
對目前集裝箱運輸市場上運力過剩的狀況,船東們都心知肚明,但今后運力過剩還將更加嚴重。未來還有更多的公司推行大船戰略,大船戰略已經成為很多航運企業降低成本實現盈利的重要支撐。并且很多公司也希望通過擴張運力擠垮對方,成為市場的最終贏家。
大船越來越多,運力過剩不可避免,競爭必然更激烈。這些大船就像大鯨魚一樣,游過來,周圍的魚群都會遭遇滅頂之災。其他航運企業要生存,必須大型化,變成“大鯨魚”,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現在看來航運企業間的貼身肉搏似乎不可避免,新一輪的競爭將更加慘烈。 (劉斌)
成因:
樂觀導致野蠻生長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08年底,我國萬噸以上船舶運力為2137萬載重噸,2011年已猛增到4287萬載重噸,實現了船隊規模翻番,短短3年時間走完了先前需要30多年才建立起來的船隊規模。2013年更是達到頂峰5517萬載重噸,較五年前多增了3380萬載重噸,整整擴大了1.6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運力有如此驚人的增長,是航企本身對“后危機”時代經濟發展過于樂觀的結果,他們認為多種利好因素疊加,導致投資沖動,造船訂單成倍增長,為今天的危機埋下了禍根。而正當新增運力大量下水之時,經濟增速進入下降通道,需求開始降溫,于是風險集中爆發。(陳弋)
經濟低迷加劇運力過剩
當前運力過剩的原因,除了經濟低迷導致需求下滑,運量增速發力,從而出現運力過剩,另一方的原因也不容忽視:因為經濟低迷,很多國家采取越發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班輪公司投放運力。
從最近幾年的造船量和訂單量來看,集裝箱市場運力還在迅猛發展,經過一輪造船周期,2016年和2017年會交付更多大船。可以說,運力過剩的問題未來幾年難以化解。(劉斌)
建議:
去產能需市場主導政策扶持
我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增長,產能不斷擴張,而當下需求卻無法與產能同步擴張,反而出現了周期性、結構性收縮。鋼鐵、煤炭的大幅減產對承接運輸的沿海市場影響巨大,倒逼航運業下狠心“去產能”,是無可回避的選擇。
為了緩解困境,航企也施出了不少招數進行自救,如延緩銀行還貸周期、壓縮運營成本、向社會融資解決流動性資金短缺、船舶資產證券化以及整合重組,但由于運力過剩的根本性問題沒有改善,收效有限,只解決短期而改變不了長期的發展。
同時,政府也出臺政策對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提前報廢的老舊船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并在此基礎上,對新造船也進行同樣補貼,使原先化解過剩運力的努力打了折扣。數據顯示,沿海船隊規模在2013年達到頂峰后,至今的二年多時間運力下降還不到1%,2015年甚至還出現反彈,政策效應沒有顯現。
而這次受大的經濟環境所逼,“去產能”應該是動真格的,如不進行“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式的去產能,將影響到航運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目前市場的運力嚴重過剩這一基本現實,航運業的“供給側改革”核心是去產能、去杠桿。在市場的主導下,通過充分競爭,優勝劣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后達到船舶運力與貨物保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
盡管“去產能”整個過程通過市場主導來實現,但政府也應給予高度重視及扶持。針對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國務院已出臺相關文件。國家為此將拿出來1000億元資金解決員工安置和債務處理。海運業與鋼鐵、煤炭業同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也理應參照相關的優惠政策,資助一些處于困境的中小企業。一些小微航企平穩有序退出市場,運力供需才會出現相對平衡。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