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風口起風了!航運業該如何借風起飛?
2018-07-02 15:56 來源: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
在最近300年里,航運產業發展呈現出了一種周期性特點,平均每過10年左右就會經歷一次從繁榮到蕭條的變化。
但是,就在離我們最近的這次航運衰退期內,業內人士顯現出了極大的焦慮情緒,甚至產生了航運業的繁榮將永不再返的悲觀判斷。雖然未來仍充滿未知,但這種悲觀并非空穴來風,業內人士真正擔憂的是數字化浪潮推動下的航運業務模式變革。而這種變革有可能將航運的未來引向一個靠過去經驗無法預測的嶄新時代,原有的周期性發展將會被打破,如何應對新的挑戰將成為這一歷史轉折點上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雖然從2016年底開始,航運業顯示出一些回暖趨勢,但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市場更為精細的運輸需求都給航運業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指望依靠傳統航運周期發展規律擺脫經營困境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市場發展是由供需決定的,但市場也是動態變化的。對航運市場持悲觀態度的人,最大的擔心是航運業運力供大于求。其實供需平衡是一個相對概念,全局情況與局部情況往往大相徑庭,共享單車可能在某些突發人流的地方供不應求,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堆積如山、無人問津。為了局部地區與高峰期的供需平衡,運輸業要從全局角度永遠保持著供大于求的局面。供大于求并不是判斷市場局勢的準則,能夠洞悉局部市場情況進行科學運營的企業一樣可以盈利。
資產運營的資格,就是要夠“聰明”。航運業作為重資產行業,其盈利能力的本質是對資產運營能力的考驗。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航運業早已實現了資產擁有者與運營者在角色上的分離,這種分離是資本與智慧的互利合作模式。擁有豐富資本的船舶所有人將船舶委托給比自己更聰明的經營者來運營,并且共享收益。即使在市場最不景氣的幾年,一些聰明的經營者依然保持著盈利。航運業里的聰明人,過去一直從事著船舶交易、航運經紀、航運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在這個由資本構建的行業中起著關鍵作用。
過去人們往往依賴經驗,而現在大數據則可以為人類提供決策支持。如何讓“聰明”化成企業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聰明”或者說“智慧”,首先是要“耳聰目明”也就是有非凡的感知和洞察市場的能力,其次是要有綜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做出準確經營判斷的能力——即“大數據”。未來能夠始終在航運業里扮演聰明者,能夠有資格掌控和運營更多資產的,一定是能夠利用大數據感知、分析和決策的企業。
創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遠勝于業務改良
一個行業的復蘇若拋開政治因素干預的話,必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行業重新洗牌,這意味著很大一部分普通參與者或被合并,或退出市場。這樣可以給市場騰出一定的整合空間,也提供了資源優化的可能性。第二,一定要有新業務、新產品的誕生,這樣才意味著會有新利潤,這也是市場復蘇“東風吹來”的基礎。從很多行業的經驗來看,后者往往更為重要。這里所指的創新業務,是指在商業上具有合理性的新業務模式,能夠區別于傳統業務,帶來更好的業務體驗和經濟效益。在當前,有不少業務模式的創新都來自“互聯網+”的思想,航運業也不妨從中汲取靈感。
要鑒別出那些沒有形成核心價值的偽創新。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做航運撮合交易的平臺,如果單純把線下業務放到線上,那算不上新業務,至多是降低了一點溝通成本。撮合交易是電子商務的一種,在B2C里,消費是沖動行為,但在B2B里,企業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和商業信息披露中更加理性。
當然,如果有能力突破企業客戶的合作戒備心理,那就非常有優勢了,并且新的業務合作模式一旦形成就會顯現更強的業務黏性。
市場往往有個誤區,即“互聯網+”一定要撮合交易,其實電子商務的本意是通過信息網絡更好地完成商務合作,“互聯網+”并不是聚焦技術創新,而是探索新產品和新模式,核心是更好的“體驗”。航運要創新,要與互聯網結合,也可以從工具軟件和服務創新做起,為貨主和船舶所有人創造新價值才是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一定要體現更精細化的差異。可以嘗試多個維度上的精細化創新:第一,通過客戶群體服務差異化,兼顧高端和低端市場;第二,從時間維度體現服務差異,體現遠期和短期服務、擁堵時期的價格和內容差異;第三,從空間上建立不同地區、不同航線、不同倉儲節點的差異,提供靈活的物流優化服務;第四,從服務內容上提供不同服務,體現出拼箱、拖車、報關等服務方面的差異;等等。
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源選擇適合的路徑
滿足客戶需求是創新的目標,而自己掌握資源則是起點。航運業的創新變革就是圍繞著貨主和船舶所有人這兩個服務對象展開的,所有的創新結果最終必須保證這兩個產業“金主”獲得價值。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不同的參與者需要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然而實現目標的路徑往往并非直線,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穿過湍急的水流抵達對岸,往往需要技術性的“走彎路”。
究竟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是由角色決定的。從產業互聯網開始在各個行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關于“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的爭論就不絕于耳。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論不休,是因為沒有統一的討論前提,也因為這兩個觀點始終都有特定的角色支持著。一個產業要創新,會有兩種力量參與:一種是原本就在這個行業中的人,不妨稱為“改良派”;另一種是從別的領域跨界進入的挑戰者,可稱為“革命派”。“改良派”往往深知這個行業中的關鍵資源掌握在誰手上,對行業既有模式和規則更為熟悉,他們傾向于借助行業中的優勢資源和習慣力量,將互聯網作為提升效率和服務能力的工具,所以更支持“+互聯網”;“革命派”往往在思維上不受該行業的知識結構限制,更容易打破行業的傳統權威,重要的是“革命派”在傳統行業中沒有可依傍的強勢資源,因此更依賴于該行業中的碎片化市場、弱勢群體、長尾市場的力量,通過徹底地標準化革新來撬開行業的變革裂縫,從而更支持“互聯網+”。
路徑選擇一看方向,二看牌面,三看距離。按照本章的分析,航運業模式創新的主要方向是運輸模式和船舶服務模式兩類。在確定了發展方向后,平臺型企業需要審視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和具備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例如有的企業從征信服務和保理業務切入,有的企業從行業社區和業務入口切入,有的企業從航程計算和航運風險角度切入,有的企業從船用備件供應角度切入。在多個可選切入點之中,選擇那個距離目標客戶最近的切入點進行切入,從需求入手盡量貼近目標市場。
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切入點,最終都將提供整合服務。例如當年亞馬遜從圖書銷售切入,京東從3C銷售切入,最后都成為百貨供應商,甚至今天還整合了海淘市場,規律很明顯,那就是服務內容要跟著服務對象走。港航業創新最終一定會圍繞貨主和船舶所有人這兩個服務主體分化為兩大陣營。
究竟應該先圍繞貨主還是船東尋找創新發展機會,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轉變的。當前,聚焦于集裝箱運輸市場的訂艙、物流服務,雖然具有服務標準化的優勢,但是聚集的創業平臺眾多,很難在狹窄的CIF市場里實現突破發展;相比之下,面向船東的,特別是面向境外船東的,船舶服務業務更容易隨著船舶智能化、綠色化、金融化的發展風口乘勢崛起,而這一領域目前成功的創新業務平臺并不多,是當下的藍海。
用物聯網手段鞏固市場資源
空談模式創新,而不能有效整合線下資源,不能改善服務體驗是無用的。航運業要實現模式創新,最根本的還是要改善貨主和船舶所有人的體驗。改進體驗,關鍵是有充足的線下資源來滿足服務需求,因此“互聯網+航運”的核心是改變航運業支配資源的方式。京東為何要做自營快遞,阿里菜鳥為何要自建倉儲,順豐為何要做豐巢,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通過線下資源來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體驗。
線下資源的整合未必要擁有資產。如果一定要擁有資產才能滿足用戶的體驗,那么航運的未來一定會掌握在船舶所有人手上。但是,這個時代有很多手段讓人可以不必擁有資產而控制資產。其中:上策就是成為一個直接受到資產擁有者認可的聰明人,從而掌握資產的運營權力;中策是通過金融紐帶,將資產擁有者在平臺上的業務流量和數據變為金融風控機制,從而間接掌握資產的運營權利;下策則是依靠大貨主的初始業務量和平臺補貼吸引資產擁有者入局,并在模式運行起來后,找到可持續的業務增量渠道。因此,航運業務模式創新未必要擁有航運資產,未來仍然有很大的空間留給輕資產的創新企業。
線下資源整合,也就是打造航運“生態圈”。關注航運業的線下資源整合,才有可能塑造航運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營造“生態圈”,這個生態圈不僅要集合各業務參與方貢獻各自的資源,而且需要通行的規則和標準,以及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機制。菜鳥網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電子快遞單、物流管理平臺、菜鳥驛站、倉儲體系的建設上,而把干線運輸、快遞車隊、快遞員等資源“外包”,或者說放在共贏的“生態圈”里。
既要追求輕資產,又要追求資源整合,那就需要借助物聯網。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是把物與人共同連接在一個網絡之上的技術。運輸工具、倉儲設施、貨物容器都可以被物聯網連接到一起,從而使人可以隨時了解和改變資源的利用狀態。因此,基于“互聯網+”的航運模式創新一旦成功后,一定需要用物聯網技術來鞏固這種創新模式對資源的掌控力。以下幾個具體的示例可作為參考:第一,通過在錨地和泊位提供免費網絡接入服務,既遍便利了船舶,又可以成為電子海圖等信息服務的供應渠道,還可以作為數據采集的重要通道;第二,智能化船舶中船岸一體通信技術,船舶數據的智能化采集和船舶航行的計算機輔助加強方面都可以成為控制船舶運力的關鍵;第三,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定向推廣具有特定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港口機械、船舶,從而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第四,通過運輸工具上的攝像頭與軌跡數據相互結合,實現攝像實景與時空區域的數據組合,從而實現對關鍵業務操作的自動取證;等等。
總結
改變未知,亦可知。接受和承認正在到來的航運業模式變革,才能幫助我們早做準備,從容應對。無論未來如何,成功的企業實際上是與自己競爭的,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內堅持做到最好,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成功之道。
“時勢造英雄”,在全球貿易東移、航運產業東移的今天,航運業的模式變革必將選擇在東方造就一批傳奇航運人和航運創新企業。(作者 徐凱)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