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對待航運業"疫情周期"保持運力供需平衡
2021-03-31 13:47 來源:中國船舶報
近日有消息稱,多年來以穩健經營著稱的集裝箱船巨頭馬士基雖然對訂造新船極其謹慎,但也進入高價租船的行列,并且簽訂的是30個月的長期合同。這充分表明,對后疫情時代國際貿易運輸需求的樂觀預期,正成為受益于持續“高溫”海運市場的集裝箱船公司的共識。
影響海運市場未來好壞的因素無外乎兩個方面,即運力的供與求。目前從這兩方面來看,對未來市場預期樂觀是有充分理由的。
從需求方面看,雖然疫情在一些國家出現反復,但隨著疫苗的大規模接種,全球恢復正常經濟活動的可能性正在穩步增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2021年有望增長5.5%,2022年增長4.2%,日本和美國的經濟活動將在2021年下半年恢復到2019年年底的水平。而WTO則預測,2021年世界商品貿易將增長7.2%。世界經濟與貿易的增長對海運市場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利好,因為將帶來海運需求的增長。
那么運力供給一側是什么情況呢?可以說,近年來各大船公司對訂造新船是非常克制的。一方面,由于經歷了上一輪長達10年的蕭條期,船公司對市場上的運力增長十分敏感,對運力控制十分重視;另一方面,新的國際環保海事法規不斷出臺,船公司對訂造什么樣的船舶難以抉擇,下單謹慎。這兩方面原因使得近年來市場上的船舶運力增長相對緩慢。去年年底,集裝箱船新船訂單已經下降至現有運力的10%左右,截至今年2月底,即使加上待確認訂單,集裝箱船新船訂單也不到現有運力的15%,而這一數據在2008年為60%。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的船舶運力供給并未大幅增長。
從以上運力供需因素考慮,去年盈利超預期的船公司對未來市場充滿樂觀順理成章。
然而,相關的航運業與造船業也應意識到,這一輪的運價飆漲與疫情發生發展特點息息相關,可稱得是“疫情周期”,待世界經濟恢復到相對正常后,情況會很快發生變化。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隨著世界經濟重回正軌,海運也將回到運力過剩、運價下跌的常態。
船公司大量投放新船訂單對造船業來說固然是好事,但新投入運力過快增長會加劇市場上運力過剩矛盾,使運價下降、船公司利益受損,從而最終損害造船業自身利益。船企應審慎判斷形勢,在選擇新船船東與簽訂新船合同時冷靜行事,在調查船東資質與財務情況、明確權責和規避風險方面毫不含糊。上一輪漫長蕭條周期的教訓需要謹記:保持運力供需平衡是市場永不過時的主題,降低運營風險則是航運業與造船業應對任何周期永遠不變的法則。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