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港口物流發展中的作用
2013-01-08 16:15 來源: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
一、港口是物流活動的主要平臺
現代物流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對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機整合,最有效地實現產品的時空價值。現代物流已發展成為由節點和線路構成的綜合性物流系統,港口的自然稟賦決定了其在現代物流中的戰略地位:
(一)貨物集結點。港口是整個供應鏈上最大的集結點,是貨物運輸方式轉換的樞紐和匯聚點,是全球海運網絡的支撐點,也是全球航線交匯的節點,世界貿易的90%以上是通過港口實現的。
(二)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區落戶的有船東、貨主、跨國集團的采購分撥中心、物流企業和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檢等監管機構及其他法律、咨詢等相關服務機構,匯集了大量的貨源信息、交易信息、技術信息和管理服務信息,促使港口成為重要的信息中心。
(三)現代產業中心。港口是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點,縮小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優化配置全球生產要素,建設臨港工業可以節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四)國際貿易服務基地。港口是國際貿易中重要的服務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為船舶、汽車、火車、飛機等運輸工具以及貨物、集裝箱提供中轉運輸、裝卸倉儲等綜合物流服務;在商流方面,為用戶提供如代理、保險、融資、貨代、船代、通關等商貿和金融服務。
綜上所述,港口是國際物流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物流活動的主要平臺。隨著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斷完善,港口保稅區、臨港工業區及自由港的發展,港口正發展成為具有涵蓋供應鏈物流所有環節特點的綜合物流平臺。
二、港口物流概述及其主要特征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優勢,以先進的軟硬件環境為依托,強化其對港口周邊物流活動的輻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貨、存貨、配貨特長,以臨港產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優化港口資源整合為手段,發展具有涵蓋物流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特點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態下的綜合物流體系,作為物流過程中一個無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完成整個供應鏈物流系統中基本物流服務和衍生增值服務。港口物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港口物流公益性強
一方面,主要的港口碼頭屬于公共設施,由政府統一規劃,建成后為全社會所用。這些大型基礎設施投資龐大、回收期長,必須依靠政府推進。另一方面,發展港口物流平臺要具備前瞻性,公路、鐵路、港灣、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提前規劃、設計,以免對社會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二)港口物流總體性要求高
港口物流是一個復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包含運輸、包裝、保管、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等環節,各環節間必須相互銜接、協調配合,保證其整合性和一致性。港口物流建設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安排,除與交通運輸部門的銜接外,還要取得城市發展改革委員會、規劃部門、建設部門、國土資源部門以及環保等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三)港口物流與綜合交通運輸密不可分
港口物流的基礎功能之一是交通運輸,港口物流是交通運輸業在經營方式上發展的高級階段。港口物流產業發展,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減少市場風險,形成規模經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港口物流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可以有力推動對外貿易增長,促進城市服務業和工業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港口城市政府應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培育港口物流產業。
發展港口物流,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這是由港口物流的公益性、總體性、綜合性等特征所決定的。目前,我國港口物流產業基本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實現其規劃發展,因此,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為關鍵。
三、世界各地政府發展港口物流的做法
發展港口物流,必須充分發揮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鑒各國各地港口的管理模式,對港口物流發展中政府的作用進行研究。
(一)荷蘭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的土地、岸線和基礎設施的所有權歸屬于鹿特丹市政府,鹿特丹市港口管理局代表市政府對港口進行管理,主要負責基礎設施和航道的開發、建設和維護,促進港口綜合區內產業的開發和發展,與碼頭和地塊使用者簽訂基礎設施的經營合同,收取基礎設施租賃費和港口各類使用費,以及港口市場開拓和對外推銷。其主要做法:一是拓展物流增值服務。例如合并各類港口信息網絡,強化信息樞紐功能,提升信息技術管理水平;實行“保稅倉庫區”制度,吸引外國貨主在保稅倉庫儲存待沽的轉口貨物。二是政府統一規劃,不斷創新管理機制。政府在政策上賦予港口建設主體在法律和法規范圍內的土地利用權和稅收優惠,以港養港、以港建港。三是港口與經濟腹地工業形成物流鏈。嘗試使用近海運輸、駁船和鐵路等方式對物流鏈進行戰略性投資,并與港口后方工業形成物流鏈,以提升港口競爭力。
(二)德國漢堡港
德國漢堡州經濟和勞工事務部負責漢堡港的日常管理。州政府制定港口土地租金、岸壁租金、港口使費、引航費等標準。漢堡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費用由州政府支付,相關預算經州議會審批。港口收入包括各種使費、租費和稅金,納入州政府財政。漢堡港的所有作業均由私營企業進行運作,經營者向州政府租用土地,并負責所有碼頭上部設施的維護。政府則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并鼓勵企業參與市場化競爭。
(三)比利時安特衛普港
安特衛普港在政府主導下,擁有完善的交通網絡,水運與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為核心的水陸空集疏運體系,形成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港口硬件設施優良,擁有汽車、鋼材、煤炭、水果、糧食、木材、化肥、紙張、集裝箱等專業碼頭,備有各式倉庫和專用設備,建有煉油、化工、石化、汽車裝備和船舶修理等工業開發區。尤其是同時具備現代化的信息服務。擁有現代化的信息控制和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企業與海關、檢驗檢疫等管理部門實現了網絡連接信息共享。
(四)中國香港
作為虛擬供應鏈控制中心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依托珠江三角洲腹地,連接歐美,面向東南亞,重點做好轉口貿易中的中轉貨運物流。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物流業發展,成立了物流發展督導委員會和香港物流發展局,重視建設基礎設施,強化與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務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與保險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務、快捷高效的海關通關服務等,為港口航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五)新加坡港
通過政府規劃,有效推進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物流企業基本實現運作過程全程自動化,政府則啟動“貿易網絡”系統,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實時信息交換。
四、政府在港口物流發展中應發揮的作用
港口物流在我國已經被國家確定為港口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各級政府應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結合本地港口實際和世界港口物流發展趨勢,因地制宜地制定港口物流產業發展戰略,做好產業規劃,推進港口物流平臺的規劃和建設。積極引導各類物流企業落戶港口,合理規劃和協調好物流產業和臨港工業及其它相關行業之間的關系和布局,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物流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服務功能。
(一)建設物流平臺
1、基礎設施平臺。為適應現代運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船舶大型化對港口自然條件和設備要求的提高,各級政府應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集裝箱碼頭數量、裝卸能力、碼頭堆場、航道水深等,加快推進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適應港口物流產業發展,尤其是加快集疏運體系和國際集裝箱場站建設。同時,應加大投入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鐵路、港口、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形成合理布局、運轉高效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
2、公共信息平臺。港口不僅僅是貨物的裝卸地,它正日益成為綜合物流平臺。各級政府應按照公開、標準、高效原則,建設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包括三個層面,即:第一層面的基礎平臺,第二層面的公共物流服務平臺,第三層面的專業應用平臺。應促進各港口物流企業服務內容及內部流程設計系統化,使物流過程處于穩定協調的系統中,為客戶提供多功能服務,形成開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務平臺。同時要積極建設并充分整合與物流相關的電子政務、行政監管平臺,重點扶持自主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核心企業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全面提升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二)營造環境
政府除應推進物流設施、運作平臺等建設,還必須關注與港口物流發展密切相關軟環境建設。
1、口岸環境。不斷提升國家駐口岸部門“執政為民”的服務理念,提高通關速度和服務水平,努力營造高效、便捷的口岸大通關服務環境。
2、市場環境。按照“公開、公平、公正”三公原則,通過立法途徑建立規則,制定行業標準等有效舉措,營造“適度競爭、安全有序”的市場環境。大力營造有利于要素市場培育的環境。大力營造有利于中介組織建設的環境。
3、人文環境。加強誠信體系建設,以信任、非正式契約、共同行為規范、企業家精神等方式方法,努力培植誠信文化、協作文化和創新文化,著力營造適合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文環境。
(三)引導和推進
各級政府應推進建立信息引導機制,通過及時發布正確的市場需求信息、供求關系信息、新技術應用信息,引導企業正確判斷、決策,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建設,引導各項生產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有效配置,提高港口物流運營效率。積極推進中介組織建設,引導發展公益性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建立專業化的市場中介服務體系,協調市場主體利益、提高市場配置效率。
(四)培育和扶持
1、積極培育和扶持物流保稅區和保稅港建設。以積聚中央政府優惠政策的效應,扶持當地港口物流產業加快發展;同時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培育和創造“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氛圍和物質條件,積極引進和培育高素質的物流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
2、積極培育、引進和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物流能力的港口物流企業。一方面,要以市場為主導,以資本為紐帶,通過一體化、重組、并購、聯合等形式,集聚區域物流資源,培育和扶持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國內港口物流企業;另一方面,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強招商引資,從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方面加大對核心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帶動和集化作用。同時積極引進國外知名物流企業落戶港區,充分利用國際物流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網絡體系等,加速與國際物流市場接軌,盡快形成國際競爭力。
3、積極培育和扶持港口腹地物流市場。港口腹地是物流產業鏈的延伸的重要場所,它提供了港口物流業發展主要的市場需求。當前,應重點扶持腹地“無水港”建設,把“港口搬到腹地家門口”,為腹地提供如直通關、落地驗放等綜合服務,以合資或合作方式在腹地規劃和建設集裝箱貨運站,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關于政府定位的思考和建議
綜上所述,政府在港口物流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搭建平臺、營造環境、制定規則、信息引導、政策扶持、提供服務。港口物流發展中的主體是企業,創造社會財富的也是企業。政府應正確定位,還要認真落實好發展規劃編制、政策導向制定、資源整合以及安全監管等項具體工作:
(一)規劃編制
港口物流發展規劃編制應遵循以下原則:一要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二要與城市功能布局的空間演變趨勢相適應,三要靠近物流生成地,與工業園區、中心城鎮的規劃布局相結合,四要靠近交通主樞紐,與多種運輸方式相銜接,五要與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六要堅持統一規劃、新舊兼容、遠近結合、分期實施。
(二)政策導向
應通過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統一標準等手段,研究建立促進港口物流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機制。一要引導港口與海、陸、鐵、以及內河等運輸企業的合作,滿足港口物流的形成與運行,促進綜合物流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二要推進港口、海關、檢驗、海事、邊檢等行政管理機關與貨主、船代、船東、修船、裝卸等的各方面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港口物流的服務質量。三要促進標準化工作,統一標準并逐步接軌國際標準,不斷提高港口物流體系標準化水平,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港口物流整個產業鏈的效能。
(三)資源整合
一是政府職能的整合。目前,在管理中還存在著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狀況,影響了港口物流行業整合力度和行業發展。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及相關行業應共同努力打破部門、行業、地區的界限,統一協調,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二是社會物流資源的整合。目前,運輸、倉儲、信息等物流資源分散在交通、工業、商業、外貿、供銷等部門,存在著資源利用率低、積壓浪費等現象,應通過對社會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大力推進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的服務體系,鼓勵充分利用港口自然稟賦發展港口物流產業。
(四)安全監管
各級政府在發展港口物流,在打造港口物流體系的同時,還應結合港口物流運行的實際,落實安全監管制度。目前,我國有關港口運輸及危險品運輸管理的法律法規、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等已逐步完善健全,但港口物流行業的安全監管涉及面較廣,公路、水路、輪渡、海事、公安、消防、危險品、安全生產管理等職能部門如何銜接配合,落實安全監管工作,仍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課題。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無論是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還是港口行政管理改革,均要求政府轉變角色,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港口法》的出臺也為建立服務型政府港口部門提供了法律保障。各級政府應做到“到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把舞臺留給企業,甘當市場“守夜人”,為推進港口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