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港口物流仍有巨大空間——專訪全球物流學會CEO Kieran Ring
2015-10-16 23:05 來源:中國商報
在日前舉辦的深圳國際港口鏈戰略論壇上,全球物流學會CEO Kieran Ring主持了會議。在接受專訪的過程中,他也就國際港口發展的近況與趨勢,以及未來中國港口的新機遇,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現狀:全球航運產業總體疲軟
記者:Kieran Ring先生,近年來全球港口的發展形勢是怎樣的?
Kieran Ring:眾所周知,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港航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后五年中,世界各港口貨物、集裝箱海運量的增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其中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增速從危機前的11.6%降低到3.7%,縮水近60%。全球港口產業的發展空間正面臨著嚴峻考驗。
記者:低迷的港口發展形勢是否伴隨著歐美經濟逐漸復蘇而有所緩和?
Kieran Ring:從去年情況來看,在歐洲債務危機日漸好轉、美國的消費市場回暖等多方利好條件的刺激下,全球主要港口吞吐量增幅有了明顯提升。但由于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對能源、礦石等大中小貨型的進出口量減弱,全球中小型港口增長的乏力態勢逐漸顯現。總體來看,亞洲情況較為穩定,增幅7.2%,而歐洲則為 -0.1%。
記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港口吞吐量份額是否也發生了變化?
Kieran Ring:從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表現來看,去年上半年增幅為2.5%,同樣低于年初5%的預計,地域特征較為明顯。其中,亞洲和歐美市場的貿易摩擦、集裝箱運載的異常波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洛杉磯、香港、安特衛普等集裝箱港口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負增長,上海、深圳、新加坡等一線港口的增幅也僅有2%。其中占全球市場份額39%的遠東地區港口表現較為優異,漲幅約7.52%,非洲和北美地區緊隨其后,但增幅有限,中東、印度、南美、歐洲等地也略有下滑。但這一數據在亞洲的增長幅度卻很快,隨著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的東移,中國集裝箱港口水平在全球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特別是新興的大連、寧波、青島等港口保持著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已經躋身全球20大港口之列,這些港口往往航班密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腹地資源,業務增量和經濟效益也較為穩健。
趨勢:碼頭運營商競爭更激烈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新興港口即將參與新一輪的全球運營商的碼頭競爭?
Kieran Ring:沒錯,我想未來全球碼頭運營商數量還是會增加的,這無疑加劇了競爭的激烈。一方面,金融危機的持續使得各國財政壓力變大,很多國家加大了對港口民營資本的開放程度,碼頭運營商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區域性的碼頭運營商把目標放在了國際合作上,逐漸開拓海外市場,投身于全球碼頭資源配置的浪潮中,將來一定會對現有碼頭的排名產生影響。
記者:未來運營商們搶占的區域是否有所偏移?
Kieran Ring:他們有一個趨勢,就是投資區域越來越集中,這些區域分布在東南亞、加勒比海、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國際主要航運通道沿線,或者是中國、拉美等新興經濟體的沿海港口,以及非洲這樣一些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但卻有著巨大增長潛力的國家。
記者: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該如何平衡?
Kieran Ring:從2012年來看,很多碼頭的總收入略有增加,但單箱收入卻是下降的,人力、物料、能源等成本在上升。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淘汰落后產能,大型集裝箱不斷涌現,船舶大型化是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這將對港口的水深條件、基礎設施、裝卸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加速了國際遠洋航班向深水樞紐港的集聚,所以未來深水樞紐港中轉業務的發展潛力較大。深圳港在“中轉戰略”上就做得很好,一端是國際貨源向內地的中轉,另一端是內地貨物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或珠三角貨物通過駁船運輸到達深圳港。在全球港口產業發展低迷之時深圳港能夠破解瓶頸,保持穩步增長,實屬難得。
途徑:友好港口聯姻發展
記者:深圳港在歐美市場乏力、國內進出口放緩的情況下仍保持增長,您認為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Kieran Ring:深圳港開發于上世紀90年代初,依托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強大活力及豐富貨源的珠三角腹地。2008年后全球港口業發展緩慢,但深圳港依然保持增勢,去年該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2.2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294.13萬標準箱,已連續十年排名世界集裝箱港口第四位。我想這除了與位置、政策等利好因素有關外,與國際港口的友好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全球港口間的合作很重要,現深圳港已與荷蘭鹿特丹港、德國漢堡港、西班牙特內里費港、西班牙瓦倫西亞港、美國奧克蘭港、美國弗吉尼亞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比利時澤布魯日港等14個國際知名港口建立了友好港關系,還與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締結成為了友好港。在港口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環境保護、信息技術、人員培訓以及港口保安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未來深圳港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與各大友好港的信息對接與服務對接,以深圳港為中心的全球港口鏈也已初具規模,鏈條通達世界各大洲,為全球客戶提供了現代化的便利服務。另外,深圳港提出的建立“港口公共信息平臺”,將港口鏈條所有環節的數據收納至該平臺供大家共享,使貨物流轉過程可視化已達成共識。
中國物流企業大部分還在國內運營,走出國門的物流企業屈指可數。目前,社會處于一個價值鏈時代,物流和供應鏈的重要性超過了人們之前的估計。物流需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減少成本,二是增加銷售。在未來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全球化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全球化也進一步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流通系統。
記者:美國弗吉尼亞港和比利時澤布魯日港紛紛提出他們為中國企業搭建全球化平臺,這是否暗示著現在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好時機?
Kieran Ring:Joachim Coens先生(比利時澤布魯日港CEO)提出他們50%的深水港貨輪來自中國,這是一個事實。澤布魯日港是世界上第一個運輸汽車裝備的港口,每年有 100萬小汽車從這里進入歐洲市場,他們認為建立友好港口合作關系可以大大縮短時間,提高為中國企業服務的效率。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澤布魯日港推廣的一系列促進貿易發展的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他們與深圳港的通關數據在上升。還有西非市場的開放,西班牙特內里費港主席Pedro Zaragoza先生也曾提出,每年尼日利亞、南非、埃及等城市需要從中國進口很多商品,他們甚至還進口中國的零部件組裝電動車。所以,世界需要中國。
縱觀世界各港口近年來的發展情況,新興港口多數出現在中國,且發展態勢驚人,中國未來的航運產業不可小覷,世界知名港口都期待與中國港口締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而且在中國,國資委對央企“走出去”給予了很大指導,這將提升央企的全球化層面,能夠更高效地參與國際競爭。在我看來,中國的全球化步伐還未全部邁開,還有很大空間,而“走出去”則是保證企業長青的必經之路。
在過去的15年時間里,深圳港作為在此方面發展的先驅,同多家國際主要港口建立了姊妹港口的友好關系,共同尋求貿易發展機會,提升客戶服務質量。
機遇:網絡不自由帶來新挑戰
記者:中國物流行業和歐美相比區別在哪里?
Kieran Ring:在物流發展模式上,中國和歐洲、美國截然相反。中國是由沿海開始向內陸推進,而歐美國家則是由內陸向沿海地區推進。目前來說,中國沿海地區物流做得非常好,內海區域物流的開發空間也很大。大家都從中國買出口產品,國外的消費者也在享受著中國海岸沿線物流成本較低、效率很高的優勢,比如非洲國家。但是,中國內陸的消費者,在買進口產品的時候卻會遇到困難,因為內陸運輸的物流成本偏高。所以說國外的消費者正享受著中國沿海的高效物流,但中國國內消費者卻受到了不完善的內陸物流影響。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內陸物流需要及早整合發展。
記者:您認為目前中國物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Kieran Ring:中國在世界物流業領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你知道,物流行業是一個需要整體協作的系統工程,我們拿踢足球來打比方,它需要守門員、后衛、中場和前鋒。同樣,物流需要工廠、港口、卡車、輪船來組成完整的產業鏈,沒有一個人擁有所有的設備,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提供所有的物流場所,物流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協作。因為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它需要各方協作者之間有著非常高的效率,中國物流最大的挑戰是把貨物搬上岸,中國在海岸線上的表現非常強。
以天津南港舉例,我想它除了需要加強與世界知名物流港口之間的合作聯系之外,加強與內陸無水港的聯系,建立高效的海鐵聯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對于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而言是需要在近海岸線的地方比如重慶設立更多的工廠,以方便貨物的轉運。你可以發現中國長江的物流是很強大的,因為它的沿線有很多港口。但是如果你把貨物轉運到其他城市,比如深圳、寧波這些長江流不到的城市,就需要陸地轉運,那會很麻煩。所以,對于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建立不通航城市間的鐵路運輸,在中國通過鐵路運輸的物流仍然占很小的比例,深圳是1%,而在美國,這一數字是35%-38%,物流鐵路化是特定的挑戰。從目前的中國來講,鐵路的優先權是運送旅客。我認為,中國物流暫時還沒有遇到很大的問題,只是中國網絡不自由為物流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記者:歐美經濟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該如何應對?
Kieran Ring:隨著中國進口貨物的增加,特別是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企業可以更多地考慮中國港口間的物流運輸,做一下內部模式的調整和市場重視度的轉型。目前已經有部分物流企業開始意識到,中國國內市場也很大,也在積極調整自己的經營結構,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今后中國的船運公司會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視角轉移到國內市場上來。
記者:您如何看待上海自貿區的發展?
Kieran Ring:中國的物流發展為亞洲帶來了新希望,所以如果上海要成為亞洲的航運中心,它需要一個自由貿易的平臺,也可以鞏固上海貨運在接收和發配物資方面的戰略地位。我想未來亞洲的中心平臺在中國,這意味著傳統的港口中心如中國香港、新加坡雖然很重要,但沒有上海那么大。如果中國建造一個非常大的進出口港口的話,不僅可以容易而高效地和香港與新加坡港展開運營,同時自由貿易港對于那些經上海港轉運到韓國、菲律賓、越南、日本的貨主來說,他們也一樣需要免稅,需要自貿區。
-
andy
fwa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