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航運市場深度調整重創船舶制造業
2016-11-18 11:20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今年以來,航運市場依舊寒意逼人,仍未出現全行業復蘇跡象。航運市場陷入深度調整,船舶制造業首當其沖。新船價格大幅下跌,成交量、手持訂單嚴重萎縮,造船企業陷入生死危機,整個船舶制造業遭到重創。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航運業的寒冬或還將持續兩至三年,2016年全行業虧損總額預計達50~100億美元,裁員、縮減產能、并購重組依舊是航運市場的主題。目前阿拉伯聯合國家輪船公司、ULSC已確認被收購,到年底前或還有兩家公司會被收購。
航運業遭遇困境,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供求矛盾未緩解,運價持續在低位徘徊,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一度跌至290點,創有史以來最低水平。目前,航運市場過剩運力達到22%,完全消耗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航運市場的低迷,迅速波及到船舶制造業。而且由于此前惡性競爭,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去庫存年限長達三四年,需要去除30%以上的產能,整個船舶制造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考驗。
為此,工信部聯合發改委正研究編制《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預計年內正式發布。《計劃》指出,將化解造船產能過剩列為“十三五”期間重點任務之一。
據《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新船市場年均成交量為1.1億載重噸,而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船成交量僅為2284萬載重噸,同比暴跌74%。
全球供過于求的局面嚴峻,實際需求只有1億載重噸,甚至可能僅有6000萬載重噸,但總產能可能高達2億載重噸。化解過剩產能將是全球各國船舶制造業面臨的首要任務,我國至少需化解近2000萬載重噸的造船產能。
盡管船舶制造業面臨生死挑戰,但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超越日韓兩國的機遇。在全球造船業中,中日韓三國鼎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日、韓接單份額分別為70%、12%和15%。這表明中國船舶制造業對市場的承受力更高,仍有足夠發展潛力。
據上述報告預計,2017年,新船需求量仍可能在4000萬載重噸以下,到2018年后才恢復至8000萬載重噸,到2026年有望再度突破1億載重噸。因此,如果我國能夠應對好,將極有可能轉危為安,甚至領跑全球。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