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服務“雙循環”發展大局
2021-06-04 14:42 來源:廣州港集團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沿海港口作為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一環,在內外貿“雙循環”體系中,如何進一步提高站位、從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勇于作為?這是一個擺在港口行業面前嶄新的時代命題。李益波:港口是國內國際產業鏈、物流鏈的重要節點,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港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目前,世界前十大港口有8個在中國,前十大集裝箱港有7個在中國。去年,全國港口生產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在保障國內國際物流鏈產業鏈穩定、民生及防疫物資供應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面向“十四五”,我國港口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流設施、技術、管理、服務,建設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支撐有力、世界先進的世界一流港口,促進區域一體化融合,打造世界級港口群,進一步強化港口綜合樞紐作用,完善港口物流服務功能,促進水路、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更加有效銜接,把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港口物流更加有效融合起來,不斷鞏固和提升港口輻射力、帶動力,為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李益波:“雙循環”的“關鍵環”是流通,廣州港在打通流通要塞,暢通循環動脈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一是完善港口物流通道,服務國內經濟大循環。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海南自貿港、長三角一體化、北部灣經濟區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協同聯動,繼續拓展與沿海地區的集裝箱班輪航線、滾裝汽車航線等,暢通沿海大通道與內貿水運網絡,更好服務國內產業發展和消費市場需求。同時,廣州港集團通過不斷完善港口物流網絡,加強“穿梭巴士”駁船支線建設,設立泛珠三角區域內陸港及辦事處30個,暢通港口與經濟服務物流鏈。同時,加強港口區域協同發展,在中山、潮州、茂名、云浮、佛山、揭陽、韶關等多地開展港口項目合作,全面加強與區域港口協同聯動發展,共建世界級港口群,提升區域港口整體服務水平和質量。
二是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打造服務“雙循環”樞紐。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匯點,廣州港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發揮“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疊加優勢,積極利用自身地理、經濟的區位優勢,深化國內國際的業務聯動,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港口物流融合起來,促進國內外市場信息的互聯互通,助力更多內陸腹地企業參與國內國際兩個循環共建互融的同時,推動自身成為“雙循環”的重要節點與樞紐。廣州港已在歐洲、美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設立境外辦事處,積極發揮港口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樞紐通道作用。推動港口營商環境優化,啟運港退稅、“灣區一港通”、內外貿同船等業務落地,促進內外貿業務聯動發展。目前,廣州港集團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180條,其中外貿航線135條,全面覆蓋國內外主要港口。
李益波:當前,全球疫情和百年變局相互交織,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經濟保持強勁韌性,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穩步增長。廣州港聚焦世界一流港口建設目標要求,在加快港口服務能力建設、區域港口合作等方面全面發力,助力廣東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協同步伐,力爭在對接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實施上承擔更大責任、展現更大作為。
一是深化海鐵與內陸港共建互融,扎實服務“雙循環”交通網絡。按照國家運輸結構調整發展要求,結合“國際班輪航線+穿梭巴士支線+內陸港辦事處”網絡布局,以即將于今年年底建成運營的南沙港鐵路為契機,構建“南沙港—內陸地區”多式聯運平臺,促進海鐵聯運與內陸港共建互融。目前廣州港集團已開行多條海鐵聯運班列和中歐班列,班列網絡節點與內陸各無水港相連,班次緊密,班期快捷,保障了內陸貨源出口的時效性。
二是推進自動化碼頭與信息化工程建設,提升服務“雙循環”能力。廣州港正加快建設華南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工程采用全球領先的“堆場水平布置、單小車自動化岸橋和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廣州方案,得到了交通部、省、市各級單位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推進智慧碼頭工程,應用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智能理貨等技術,提升服務“雙循環”綠色化水平。
三是擴大港口倉儲和中轉能力,滿足“雙循環”硬件需求。廣州港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糧食中轉港,從我國糧食消費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需求考慮,預計珠三角地區對糧食的剛性需求量會持續增加。此外,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糧食供應安全重要性不斷提升。為滿足華南糧食的剛性需求,保證糧食國內大循環,國內“北糧南運”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做好糧食大循環保障的關鍵在于倉儲能力的提升。為此,廣州港加快南沙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新沙二期工程及配套糧食筒倉、平倉項目建設,到“十四五”末,廣州港糧食通過能力將超過3500萬噸/年,糧食倉儲能力將超過360萬噸,保障糧食供給安全。同時,推進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南沙物流中心南區項目將建成全球規模領先的臨港冷鏈物流分撥基地,北區項目將建成具有海鐵聯運功能的大型立體物流中心。
李益波: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的有關部署,要加快建設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支撐有力、世界先進的世界一流港口,更好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其中,“智慧綠色”是港口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港口行業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目前廣州港正加快智慧港口的建設,在南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南沙四期工程,結合南沙港區的發展實踐,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體會。
一是新發展格局帶來新發展機遇。港口是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南沙港區的發展離不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隨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持續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加快建設,進一步帶動我國沿海港口擴大開放。“一帶一路”倡議加速推進,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促進我國港口航線連通和產業鏈協同保障。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一系列國家層面的區域性重大發展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沿海港口作為重要的戰略實施載體,將進一步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此外,交通強國連同貿易強國、制造強國等一系列強國戰略的提出,凸顯了交通、貿易、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港口是連通產業、經濟和貿易的重要樞紐節點,在服務國家貿易、服務制造業轉型發展中仍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支撐強國戰略,要求沿海港口進一步提升物流樞紐服務能力,培育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保障能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二是“十四五”將開啟港口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我國港口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港航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一是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港口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需要加快港口功能轉型升級,由單一裝卸倉儲功能向物流、商貿、信息、金融等功能拓展,全面提升港口質量效益和服務水平。二是港城協調發展要求日益提升,綠色發展、安全發展、集約化發展仍是港口發展的首要原則。三是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實現“公轉鐵”“散改集”,重點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海河聯運、海公聯運等多式聯運,促進整個供應鏈物流效率提升。四是加大與其他口岸部門聯動,提高口岸整體通關效率,加大與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聯動,加大信息共享和單證互認,優化通關流程,進一步提升貨物通關效率。五是港口發展將更加注重港口岸線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統籌規劃、連片開發、鼓勵建設公用碼頭等措施提升使用效率,打造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港口。
三是新技術賦能智慧港口建設。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青島前灣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021年,廣州港南沙四期將投入使用,為港口行業帶來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的“廣州方案”。自動化碼頭先后投入使用,不論在規模上還是效率上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節能環保、操作安全、裝卸效率等方面實現了技術創新。《關于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建設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新技術應用在港口行業不僅是趨勢,也將是未來港口競爭發展的必然要求。除了新建全自動化碼頭之外,傳統碼頭改造也具有重要意義,廣州港正積極推動實踐。
四是港口服務網絡向供應鏈全程物流網絡轉變。港口是連接沿海大通道與綜合運輸大通道的重要節點,通過港口能夠將整個運輸通道編織成網絡。當前,港航業逐漸轉向全產業鏈上下游服務拓展,航運服務與港口服務、供應鏈服務的深度融合趨勢日趨明顯。將港口物流網絡向全供應鏈物流網絡拓展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隨著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及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為各類物流要素更加高效便利流通提供了有利條件。港口物流將加強與金融、貿易等流通環節融合和創新協同,不斷完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貿易鏈。(李益波系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經濟信息社)
-
暫無記錄